主页 >>

和谐青海:绘就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2019年02月20日408未知admin

  民族大家庭

  春节过后,河湟谷地年味不减。海东市平安区平安大道,街道两旁依然是张灯结彩,街道中间是春节期间扎的龙门,街道两旁商铺门口贴着红红的对联,商铺人来人往,一幅幅和谐繁荣的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今日平安区,有如此和谐繁荣的景象,得益于平安区18个民族群众勠力同心建设,得益于平安区12.7万名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决心和干劲,传唱出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人间佳话。

  “小窗口”服务“大家庭”

  平安区政务服务中心,从一楼到三楼,24家单位的83个窗口123名工作人员,每天承接着137项行政审批事项、66项行政服务事项、32项便民服务事项,平均每天为1500多名各族群众服务,让群众体会到了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

  对于平安区这个“大家庭”而言,平安区政务服务中心就是一个“小家庭”,或许也可以说是平安区的缩影。政务服务中心有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工作人员16名,工作上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生活上大家互相照顾亲如一家,这种浓厚的氛围感染着服务中心的每一个人。

  2016年,服务中心的网络技术服务人员费师傅父亲重病住院,花销庞大,对于收入微薄的费师傅来说是一笔大开支。中心得知这一情况,单位内部和服务窗口组织爱心募捐,同事们和前来办事的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一元我十元、百元,最后为费师傅募捐了将近1万元,一点一滴汇聚了真情大爱。

  “为了丰富中心工作人员的文化生活,我们举办了民族服装大家秀、三八旗袍秀、亲子绘画展示等活动,凝聚人心,增进团结,此外,我们还设立了双语服务窗口,将窗口服务事项以藏汉双语显示,设立绿色服务通道,为前来办事的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提供便利,营造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浓郁气氛。”平安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贾文君说。

  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图书室,图书室内放着冰箱和微波炉,冰箱内放着职工带来的午饭,微波炉分为清真与非清真两个,为单位职工提供了便利。此外,民政服务窗口旁有结婚宣誓大厅,每对领结婚证的新人都会在这里宣誓,届时,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会送上一束玫瑰花,祝愿新人幸福美满。

  服务中心还设有母婴关爱室,关爱室内摆放的婴儿用具一应俱全,尿不湿、热奶器、玩具,为前来办事的各族群众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这还是我省第一家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母婴关爱室。

  一张张笑脸,一句句问候,一个个热情地服务,架起了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的连心桥,平安区政务服务小窗口构筑了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的大家庭。

  团结是发展的基石

  平安区平安镇马驿新村内,村民们住在像城里一样的楼房里,村里的硬化道路像高速公路一样宽广平坦,村民们家家户户有增收发展的产业,而这正是村里团结一心求发展的结果。

  马驿新村属于平安区郊外的搬迁村,从2001年开始,平安区民和路和平安门拆迁的群众搬到了这里,称之为中村和西村,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马驿新村。时至今日,仍然有群众不断向马驿新村搬迁。

  马驿新村即使是一个搬迁村,就决定了村子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村落,全村256户1120人,少数民族30多户,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多民族村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致富,对于这些村支部书记范学忠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别看村里少数民族多,但是村民们可团结呢,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红白喜事都是有来往的,谁家有个事都会去帮忙,毕竟远亲不如近邻,此外,村里汉族、藏族、土族还有通婚的呢,如今村里人都想着致富奔小康。”

  这不,就在去年,回族小伙张春明投资83万元,村子里开了柴火鸡农家乐,招聘了19个员工,而这些员工基本上是村里的年轻人,员工每个月的收入也是从2600元到3800元不等,去年一年下来,除去成本和员工工资,收入了60多万元。

  尝到了甜头,今年春节,张春明都没有停业,果然,春节期间,20个包间每天爆满,有的包间提前几天就已经预订完了。“现在的政策好,一门心思是挣钱,腰包鼓起来比什么都强。”张春明忙着收拾包间时说。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

  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堂寺尔村地处脑山地区,是平安区为数不多的纯藏族村,更是平安区的重点贫困村,全村贫困户27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全村的1000亩地全是旱地,基本属于靠天吃饭。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要一道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于是一批批项目让这个昔日不起眼的藏族小村落焕发出大生机,高原美丽乡村、危房改造、医疗室、电网改造、自来水净化、太阳能路灯……一项项民生项目掷地有声,一件件民生实事回应村民诉求。

  李万玛才旦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家中三人,女儿就读大学,家中的18亩耕地退耕还林了12亩,仅剩的6亩地只能满足一家三口一年的口粮,缺资金、缺技能使李万玛才旦一筹莫展。

  好在去年,政府扶持家庭牧场。李万玛才旦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就主动申请了5万元的扶持资金,3万元是基础设施建设,彩钢的畜棚,顶部有换气扇和阳光板,这与露天养殖相比提高了牲畜的成活率,其余的2万元是用来购置牲畜。

  李万玛才旦购置了60只羊,去年一年下来挣了1.5万元,加之李万玛才旦还是护林员,每个月有8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也有1万元的收入,一年下来,仅李万玛才旦的收入就有2.5万元。当谈及今年春节如何过年及年后的打算,李万玛才旦说:“自己养的羊,自己还是舍不得吃,就连过春节的时候都舍不得宰一只,想着还是先挣钱,以后有了钱天天能吃上羊肉。等过了二月二,就去藏区买今年的羊羔。”

  李万玛才旦仅仅是脱贫攻坚路上的缩影,还有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的“李万玛才旦”,只有在脱贫路上不让各族群众掉队,才能将民族团结的同心圆画得更大画得更圆。(张多钧)

  心  声

巩固好同心这个“圆心”

  自古“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被谓为人生四大喜事,这种喜悦至今仍然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可见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一些对美好的定义却一直留存于人们的心中,这种对美好的一致认同,是心之所向,也是人民群众共同心愿的体现,这如同一个圆的圆心,而实现这些心愿的种种方式和努力是半径,两者的作用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画过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只要圆心稳定,不论半径多长,画出来的圆都不会变形。所以,为了绘就最大的圆,我们首先要确保圆心的位置坚定不移。在圆心确定的基础上,一切措施的提升和完善,即成了延伸半径的方法。

  人们都知道安定团结是福。在和平年代,要维护安定团结,不仅要为群众创造高水平的物质条件,还要以高质量的精神养料凝聚民心。不论是服务窗口的各种便民措施、贴心细节和周到服务,还是共同致富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相亲相扶,都是巩固“圆心”的努力。

  这些努力把握到了人民群众的需要,把握住了人民群众的追求,把握住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群众办事方便一点,也提高了机构的办事效率;让群众的办事体验感好一点,也提升了机构的服务水平;让周围的人感受的人间温情多一点,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让生活条件变得优越一点,也让每个人体验到好日子的甜头;让乡里乡亲互帮互助深一点,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自己用奋斗过上更好生活的希望。

  每一个点滴的改进,每一次具体的变化,所产生的作用我们或许可以估计,可是其产生的影响力我们却难以估量。因此,我们更应该坚定做好每件有助于进步的事,用积少成多、水滴石穿的力量不断汇聚同心,让大家心中美好的目标更加明确、奋斗的思路更加清晰。

  五十六个民族文化观念有差异是正常的,但无论到什么时候,大家对安定繁荣、相亲相爱、团结互助……这些美好现象都是认同的。所以优化服务这类的细节要完善,脱贫方案这样的举措也需要完善,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推进,进步的路径才会越来越得到认可,每个人的心才会都往这处想。在这颗坚强同心的同频共振作用下,我们的“圆心”会更加稳固,画出多大的民族团结之圆都能做到。(赵睿)

  身边的感动

“最美拉面人”的最美故事

  “他们带出青海的不仅是一碗拉面,更是我们化隆人的形象。”近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对5位在青海省外开店的最美拉面人进行了表彰。其中,在上海开店的“最美拉面人”马春虎收养贵州流浪小伙郑信龙华的故事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马春虎,化隆县牙什尕镇下多巴村人。2004年,他和海东市17万外出务工的拉面人一样,怀揣着致富的梦想在上海开起了拉面店。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流浪小男孩闯进了他的生活,自此他们像亲人一样,在一起共同生活了整整十一年。

  那是2006年盛夏的一天,马春虎外出,当他走到附近的公交车站乘车时,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趴在公交站亭下睡觉。马春虎走过去用手轻轻推了一下男孩,发现男孩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看了他一眼又捂头睡在地上。

  马春虎本想拉男孩站起来,看见公交车进站,他回头看了一眼,匆忙上了车,心中却一直牵挂着男孩。办完事回来,马春虎发现刚才看见的那个男孩站在自家拉面店门口,于是赶忙叫他进来,盛上热腾腾的盖浇饭给男孩吃。

  与男孩交流时,马春虎发现男孩有些精神障碍,而且只会说方言,又没有身份证,也不知道家庭地址,只知道叫做郑信龙华。“我怕他出去会吃不上饭,就让他留下来先在店里打杂,能干活就干点,不能干最起码也能吃上一口饭。”就这样,马春虎给男孩买了衣服,洗了澡,留在了拉面店里。

  最初几天,由于男孩身体还很虚弱,头脑不清,在店里不仅帮不了忙,反而妨碍了正常经营,面对员工的集体反对,马春虎不仅没有赶男孩走,还将他带到了自己在上海的另一家客流量相对较少的店里。

  那时一个服务员的工资是400多元一个月,马春虎就给男孩开了300元的工资。“和其他员工一样,他的工资我都会记在一个账本上,他要用钱就花一些,不用的话,我们就给他存着。”马春虎说道。

  一天,小郑开着电动车撞到了一辆车,到了交警队需要用身份证的时候,马春虎将事情的缘由说了出来,并查到了小郑的身份证,随后便联系到了贵州省当地的派出所,但并没有查到这个人,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小郑在拉面店里一留就是十一年,一天天长大的男孩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青海话和拉拉面的手艺,由于他为人诚实、干活踏实,还被隔壁店的一位老板相中,甚至想让马春虎把这个小伙子转让给他,被马春虎一口回绝。

  “我做人有最起码的底线,小郑在我店里干活就是要发工资的,我还等着让他们一家人团聚呢。”十一年里,别的服务员发多少工资,小郑就有多少工资,到今年,马春虎一共为小郑存了14万元。

  就在不久前,在警方地帮助下,马春虎终于和小郑的哥哥取得了联系。原来小郑的家人在小郑丢失寻找了多年无果后,不再抱有希望,将小郑的户口在多年前注销了,联系到的时候,家里人都还不相信。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也觉得这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我只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平时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我相信这是我们拉面人都会干的事情,我的想法也很简单,没想过要多么崇高。”这就是马春虎的心声。

  现在的郑信龙华已经安全回到贵州家中,和马春虎加了微信用于平时交流问候,知道马春虎喜欢吃橘子,小郑还给马春虎寄了家乡的橘子,收到橘子的那一刻,马春虎的心里十分温暖。(罗珺)

 


深圳福永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1 14:19:04
  坑梓镇沙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布吉人才市场  兴仁供电局 州政协副主 兴仁招商引 兴仁工商联 晴隆启动幸 册亨全力招 兴义市人社 科室相互亮 陈敏尔省长 黔西南州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