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14年坚守推动非遗花开

2019年02月21日594未知admin

    黄倩娜。南方日报记者 戴惠甜 摄


    “荷塘纱龙2008年6月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是我们区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站在江门市蓬江区文化馆的非遗展览厅内,看着展厅内展出的非遗项目介绍,该馆干部黄倩娜自豪地介绍,“这些都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幸运的是,随着有关部门对非遗项目的重视和保护,已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非遗的价值。”

    截至目前,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各镇街的积极配合下,蓬江区已有11个项目成功入选各级非遗名录。

    已成功发掘11项非遗项目

    14年坚守,推动非遗花开满庭芳。“这11个非遗项目的入选离不开倩娜的努力!”黄倩娜的同事黄樱枝告诉记者。黄倩娜是蓬江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常务副主任。在每一个项目进行申报时,从实地调研到文本撰写,她都全程参与。

    东艺宫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拥有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深受海内外侨胞欢迎。但遗憾的是,当时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东艺宫灯的制作手艺一度面临失传。2007年,一位名为李仰东的宫灯制作者找到了黄倩娜,希望能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东艺宫灯的制作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了解东艺宫灯的故事后,黄倩娜马上进行了实地调研。“东艺宫灯的故事让我很触动,我觉得这个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价值很大。”于是,黄倩娜一边深入了解东艺宫灯的历史和制作技艺特点,一边对东艺宫灯公司提交的基础文本进行修改和润色。

    东艺宫灯的传承人李仰东回忆。“每一次申报的背后都涉及各种琐碎的工作,如一整套严谨的申报文本、视频制作、分布地图、相关传媒报道、图片资料等等,这都有赖于黄倩娜在背后默默的支持和积极的协调。”

    最终,在传承人李仰东和黄倩娜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东艺宫灯被评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后,东艺宫灯又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书为媒建设本土文化家园

    “做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不能生搬硬套,要用群众喜欢的方式,讲好文化故事。”于是,工作之余,黄倩娜拿起了笔,希望用文学作品记录下蓬江的历史、风俗,并向读者讲述发生在蓬江老街的故事。

    多年来,黄倩娜参与蓬江区委宣传部主编的《蓬江人文丛书》共五辑,先后出版《陈白沙传》《良溪古村》《戴爱莲纪念文集》《地灵人杰话蓬江》等人文书籍十本,深受读者欢迎。同时,她还先后参与主编反映蓬江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集《印象蓬江》、蓬江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文学蓬江》和《文苑寻踪》。此外,以荷塘纱龙、江门33墟街、开平碉楼、新会陈皮、叱石历史、戴爱莲与故乡的故事,岭南古琴与陈白沙的关联等五邑历史文化为创作元素,黄倩娜先后写出了《墟顶掀开的时光书》《陈皮香》《龙的传人》《碉楼,穿过你的前世和今生》等一系列具有侨乡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试图以此推介侨乡文化。

    2017年底,黄倩娜还对东艺宫灯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采访和调研,写下了约4000字的作品《东艺宫灯,从南宋逶迤而来的执著传承》。“这些非遗项目对我的触动很大,是我的灵感来源之一。”黄倩娜告诉记者,接下来她还将根据一些非遗项目的资料,创作成文学作品,进行整理收录。南方日报记者 戴惠甜


深圳福永劳务中介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14 13:30:08
  深圳坑梓招聘中介深圳布吉人力公司  中央文明办 三亚各界热 文明公益宣 北戴河机场 三亚海螺姑 去年三亚中 三亚多点发 央视春晚海 海南(三亚 三亚着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