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外国记者挑战中国“天网” 一张照片让他无处遁形

2019年02月22日316未知admin

  原标题 这不是电影!BBC记者挑战中国“天网工程”,潜逃7分钟被抓获……

  来源:观察者网

  潜逃7分钟,就通过互联监控摄像头被抓获!这不是电影《速度与激情7》中的“天眼 ” 系统,而是我国的“天网工程 ”。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当地时间12月10日报道,BBC记者约翰·苏德沃斯在我国贵阳体验了这项“天网工程 ”,在被手机拍下一张面部照片后,仅仅 “潜逃”七分钟,就被中国警方抓获。

  在贵阳,警方向 BBC 记者约翰 · 苏德沃斯展示了这项 “天网工程 ”。工作人员先是用手机拍下了苏德沃斯的一张面部照片。

BBC 视频截图(下同)

  然后,苏德沃斯开始了他的 “潜逃”……他准备前往车站。

  在走过一段人行天桥的时候,他发现光桥上就有3个摄像头,无处可遁。

  而他刚走进车站售票厅,警方就已经在监控中,发现了苏德沃斯的踪迹。

  苏德沃斯一走进车站大厅,警察就出现在了他的身后……

  而这一过程,只用了不到 7 分钟。

  而抓获苏德沃斯所用的,就是我国的“天网工程 ”。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时行人检测识别系统 ”可以通过路上的摄像头,识别行人的年龄、性别、衣着等信息,同样的技术也适用于机动车。

  此外,监控镜头不仅可以实时捕捉监拍行人的相貌,还可以同时与数据库中的指定人物信息进行匹配,弹出匹配度的提醒。

  该技术可与行人跟踪、行人识别等技术结合,帮助警方确定在逃罪犯的行踪。一旦识别信息与数据库中的逃犯信息相吻合,系统就会向警方发出警报。

  但是也有人会担心,让罪犯无处遁形的 “天网工程 ”会不会侵犯到我们的个人隐私?

  对此,贵阳警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平民老百姓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才会录入这套系统,当他不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采集他的信息。这种信息只是在我们大数据里面有他的信息。”

  苏德沃斯最后总结称:“如果你没什么可隐藏的,你就没什么可害怕的。”

  相关阅读

  一文读懂“天网工程”有多牛?

  来源:国是直通车(ID:WednesdayNews)

  一条《“中国天网”放大招:准确识别行人年龄、性别、穿着》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可见,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区分出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并能准确识别车辆种类以及行人的穿着、性别甚至年龄。

  还能识别年龄?简直逆天了!经过向专家求证,这一技术正是中国“天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人检测识别系统。

  简单地说,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判断图像或者视频中是否存在行人,并给予精确定位。与行人跟踪、行人识别等技术结合,能够人工智能、人体行为分析、智能交通等领域。

  组成部分都这么牛,那“天网工程”又会有什么魔力?能办什么大事呢?

  1、守护百姓的眼睛

  “天网工程”是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管理需要,在交通要道、治安卡口等公共聚集的复杂场所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利用GIS地图、图像采集、传输等技术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

中新社发 王海滨 摄

  工程为城市综合管理、预防打击犯罪和突发性治安灾害事故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央视正在热播的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五集,展示过“天网工程”,称其为“守护百姓的眼睛”。

  纪录片中提到,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网,视频镜头超过2000万个。2000万个镜头守护着你,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我们的路面监控覆盖率相当高,发生一个违法犯罪警情,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调整到他身上的某一个我们需要的一个点位。”苏州市公安局民警钟聪称,天网工程根据这些信息,能够研判可能会诱发犯罪的蛛丝马迹。

中新社发 王海滨 摄

  人过留面、车过留牌

  如此庞大的工程,达到了什么效果呢?从长沙和南昌提供的几组数据可一探究竟。

  以湖南长沙为例,自2011年启动“天网工程”,历时3年政府投入5.28 亿元人民币,建成公共监控摄像头5万多个,其中重点区域高清摄像头2.7万多个。

  重点监控点全部采用高清红外摄像头,即使在夜间也能清晰捕捉人的面部特征和活动轨迹,5万个监控摄像头犹如5万名不眠的警察,实现“人过留面、车过留牌”。

  而在江西南昌为例,据南昌新闻网报道,截至2016年8月,南昌共有视频监控资源35000多个。其中,高清探头18000多个。

中新社发 苏阳 摄

  这些高清“天眼”功能强大:镜头放大,能看到百米外招生广告的电话号码;镜头放慢,能准确抓拍到高速行进中的车辆牌号;镜头转动,360度无盲点全覆盖。

  据统计,2016年1月至8月,南昌市在“天网” 探头协助下,抓获犯罪嫌疑人1635人,查处各类案件2963件,服务民生12413 次,对违法车辆进行取证89340次。

  当然,这么浩大的工程,花费也不少。

  全国各地建设“天网工程”,花费从数千万到数亿人民币不等。清华(微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生物识别专家苏光曾在北方区域论坛中提到公安部要投入2000多亿人民币实现“天网”全国联网。

  首要任务是维稳

  既然天网工程这么强大,为什么类似拐卖儿童、抢劫偷盗等社会治安事件仍然得不到彻底有效打击?

  梳理相关报道可以发现,天网工程的首要任务实际上并不是打击普通刑事案件,而是维稳。

  2004年中央提出在全国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平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维稳”,而“天网工程”则是实现“平安建设”的重要手段。

  以江西省抚州市为例,抚州自天网工程运行以来,发现并参与处理突发事件18起,预防群体性事件16起,人群聚集、举止异常等都在天网识别、控制范围内。

  四大难题待解

  天网工程为社会稳定和案件侦破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也对犯罪分子产生了巨大威慑力。但在发展应用中也遭遇了一些瓶颈。

1、技术瓶颈:当案件正在发生时,公安部门要调取历史图像数据和实时数据,通过分析海量数据确定嫌疑人的行进路线。巨量工作单靠人工会花费很长时间,贻误战机。因此,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2、除了技术瓶颈,天网系统与其他部门系统相互独立,存在对接难题,拖延了侦破效率。

3、区域天网各自为政。当犯罪嫌疑人从一个行政区域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域时,案发地公安部门却无法及时调取相邻区域的天网数据。

4、天网工程对人、财、物需求巨大,投入的资金更是天文数字,且涉及到其他单位的隐私等问题。

  因此,提高天网工程数据分析能力,打通各系统数据库,实现区域之间联动。才能让“天眼”真正成为“火眼金睛”。

  亟需完善制度

  那么疑问来了。天网工程下,我们岂不成了透明人儿?天网工程采集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否涉嫌违法?

  北京大学(微博)法学院教授、副院长薛军说,天网工程采集信息不涉及到特定化的个人,而且在公共场合,一般不存在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

  北京律师徐凯认为,中国对采集这方面的信息,目前尚没有完整全面的规定。

  目前,对天网工程管理的规范,还仅停留在地区层面,同时面临标准不一、执行不严的问题。

  因此,从全国层面制定标准统一的规范,对天网工程收集的信息严格监管,加强追责等制度建设变得愈加必要。

责任编辑:张岩


东晓劳动力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8 04:33:14
  民治分拣员包装工沙头劳务外包  任县国土局 宁晋县政府 四营乡马刘 市国税局大 保定市气象 秦皇岛市人 任县规划局 宁晋县召开 开展《行政 魏县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