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万里长江第一桥走过一甲子 守候大桥60年

2019年02月19日404未知admin

    中青在线武汉10月15日电(赵福武 叶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10月15日,有着新中国发展符号意义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迎来她60岁的生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走过一甲子时光,这座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雄伟壮丽。

    武汉长江大桥连接蛇龟二山,横跨南北两岸。这座长江上建造的首座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梁桥大桥,扼京广铁路线“咽喉”,通车后,火车由以往轮渡过江的一小时缩短到现在的2分钟,并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经担任武汉长江大桥苏联专家组组长的西林再次受邀登上大桥,他参观后评价道:“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一流、施工一流,养护也是一流的,大桥的寿命至少要延长100年。”

    虔心护坦途,人生几春秋。三代养桥工人,就像钢铁巨龙上的一颗颗道钉,深深扎根在这里,守候着武汉长江大桥60载平安运行。

    桥工处第一任处长88岁的“桥一代”范承廉至今清晰地记得,60年前大桥建成通车的那一天,有80多万人来到大桥争相庆祝,桥上桥下,从武昌到汉阳绵延不绝,整个武汉都沸腾了,整个中国的目光都聚焦于这一伟大的工程。

    今天的长江之上,已横跨起100多座大桥,但武汉长江大桥承载的政治意义和文化底蕴,就如同一部厚重的大书,“万里长江第一桥”名副其实。

    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设想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国时期。詹天佑、孙中山都曾提出过造桥规划,因各种因素,一直未能付诸实践。

    长江大桥的建造标志着国力的强盛。1949年底,刚刚成立3个月的新中国就把大桥的建设提上了日程。1955年7月,历经五年之久的准备工作和大量试验后,大桥正式开始施工。

    两年零一个月后的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背后,有全国各地的支持,有湖北省数十万干部、群众扎进工地的艰苦奋斗。

    “半个多世纪过去,大桥依然那么漂亮!”凝望长江大桥,看着穿梭而过的动车组列车,今年79岁的蔡佑春感慨万千。这名“桥一代”15岁半就来到大桥工作,为大桥整整服务了44年。

    蔡老介绍,大桥建成后,钢梁出现大面积锈蚀,当时国内没有大型桥梁的养护经验可以参照。为了除锈,第一代工人们尝试过刮刀铲油漆、火碱除锈等“土办法”,但大桥钢梁面积广阔,手工养护难以提高工作效率。

    “桥一代”不仅参与了大桥的建设,更凭借双手养护起大桥的一尺一寸。

    在他们的记忆中,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所获得的“关注”,任何一座桥梁无法比拟,先后有1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和国际友人来到工地参观。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四顾建桥工地,他笔下的《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意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后,长江天险成为通畅的大路。

    大桥建成通车后,人们甚至把刚出生的孩子都取与“桥”有关的名字以示纪念,如“大桥”“建桥”“汉桥”等一时兴起。彼时,能够在武汉长江大桥上工作,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刚上班那会,桥工处门口的洗马长街非常热闹,附近有很多大型国有企业,但我们养桥工人是当地的‘香饽饽’。”1987年,聂亚林从父亲手中接过工具,担起养护大桥的重任。

    由于养护维修桥梁主要依靠“肩扛手抬”的传统简单作业方式和手段。大桥是钢梁结构,桥上轨枕均是木质,加上桥上场地窄、行车密度大,重体力、高强度的作业多,养桥工非常辛苦。“当时,考察一名工人是否合格,不光看业务技术,更要看体质体能是否过硬。”

    2013年10月退休的陈兴国也是一名“桥二代”,他的父亲是建桥者。在养桥工的岗位上,陈兴国做过线路维修、油漆维护、木工、巡守工等多个工种。

    谈及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养护工作,他如数家珍,“首先要保养好大桥的支座,保证大桥的设备安全。其次要勤检查,细观察,问题不过夜,保证铁路的行车设备安全。还要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第二代养桥人郭清流,已退休两年,闲暇之余他还会常到江滩上,就为了能看看大桥。他介绍,刚上班时,有300多人从事大桥养护工作。2006年铁路生产布局调整,桥工处被并入武汉桥工段成为一个车间,养桥工人是107人。而现在只有车间里的2个工区负责养护大桥,只有50人左右。

    铁路经历6次大提速,通过大桥的列车密度不断增加,养护标准日益提高,而养护工人却逐年减少。郭清流表示,养护工作实现机械化后,桥梁养修技术得到质的提高,人员减少,但养护标准没有降低。

    他说,一根轨枕4组扣件,以前靠人工每人每天可以保养6根轨枕。有了电动机械设备后可实现流水线作业,一人在前面松扣件,一人紧跟在后面保养涂油并复紧。平均下来,每人每个小时就能保养20多根轨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任武汉桥工段长江大桥车间生产副主任刘浩然介绍,目前大桥上关键处所一共安装了30多个摄影头,坐在安全指挥中心里就能24小时全覆盖监控大桥状况。2000年之后,大桥实现了机械化养护,提高了大桥养护的工作效率。

    以前需要十几名巡道工人“三班四倒”,昼夜不停地在大桥上来回巡查。现在有了监控,巡道工人减少至4人,只用分2个班在夜间巡查。

    “我是听着父亲讲爬脚手架的故事长大的。”今年36岁的陈卿明,从小就仰慕自己的父亲陈兴国。2000年7月从部队复员后,他来到武汉铁路局如愿成为了一名养桥工。

    从父辈那里,陈卿明为首的“桥三代”不仅传承了对大桥的热爱,更继承了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执着。“父亲教我们,养桥工要格外精细。以喷漆为例,锈蚀不除好坚决不涂漆,第一道喷漆达不到35微米坚决不做第二道漆。”

    2006年9月,陈卿明发现随着大桥通车密度、速度都增加后,木枕使用周期越来越短,更换木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和职工们共同研制出一种塑胶垫圈,安装在护轨下方,有效解决木枕下沉的问题,起到了减震、防水的作用,延长了木枕的使用周期。

    大桥上的更换钩螺栓作业是职工感觉最“棘手”的事,钩螺栓形状特殊,普通扳手容易打滑。今年8月,陈卿明琢磨研制出一种焊头卡,安装在扳手上,以前需要2个人干的活,现在1个人可以搞定。

    “经过我们的精心呵护和照看,大桥自开通到现在没有出过一起安全事故。”每当看着大桥下火车飞驰而过,武汉桥工段最“老”的桥梁工之一——54岁的王留记都会感到深深的自豪。

    岁月流转,科技的进步让铁路不断提速,现在,接通中国南北的大桥上,每天列车通过量已达到300列。

    每当有列车即将驶过,这群坚守在长江大桥上的“黄马褂”,依然会面向列车站立,并举起标志可以安全通过的手中的黄旗,目送一趟接一趟穿梭在万里长江上的列车,也见证和触摸着时代列车的飞速前进。


南湖临时工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7:30:47
  深圳沙井步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笋岗人力资源市场  乐亭法院上 德令哈市全 海西州开展 2018年 23年如一 殷占堂、刘 抚宁区人社 聚焦突出问 格尔木市有 福利院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