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学艺双携 文化担当

2019年02月21日572未知admin

    《轻帆出峡海天宽》(国画)                              刘斯奋 作

    《一鸟无言对夕阳》(国画)            刘斯奋 作

    《柳如是》(国画)                刘斯奋 作

    刘斯奋画展现场。               主办方提供

    《独艳》(国画)     刘斯奋 作


    编者按

    日前,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主办,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广新局、中山市文联承办,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省文艺研究所、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粤海风》杂志社协办的“快活的蝙蝠——刘斯奋文艺成就研讨会”,在刘斯奋的家乡中山市成功举办。刘斯奋是中山籍文化名人,自号“蝠堂”,以“似鸟非鸟,是兽非兽”的蝙蝠自比,大半生跨界穿行于诗词、文学、书画、学术等领域,均取得突出成就,被授予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研讨会上,来自东西南北的专家济济一堂,刘斯奋的艺术作品以及学术思想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学养,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深层次的思考、对艺术审美以及人生旨趣的把握,都引起了专家们广泛热议,观点碰撞交流、精彩纷呈。南方日报特将专家发言摘编刊出,请读者垂注。

    学术探索: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文化自信

    李红岩(中国社科院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

    1977年第1期的《历史研究》就刊登了刘斯奋的学术论文《评〈论黔首〉》。他的学术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的。刘斯奋不仅出版有《岭南三家诗选》《黄节诗选》《梁启超诗文选》《苏曼殊诗笺注》《周邦彦词选》《辛弃疾词选》《姜夔张炎词选》《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等学术专著,而且在《白门柳》等艺术创作中,也蕴含着他厚实的学术思想。

    刘斯奋擅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处理古与今、中与西、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提出坚持文化自信应当大力弘扬审美自信。他提出的“朝阳文化”理论是这方面论述的代表。这是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一种维护,表达了一种积极的、向上向前的文化观。刘斯奋的理性认识与实际作为高度统一,体现了不可撼动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斯奋提出审美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坚守离不开审美自信的弘扬。近代以来我们的审美受西方化的审美影响很深,中国文化里面优美的东西能否跟长篇小说结合在一起?读者的趣味能不能品到中国文化的美?现在的人需要这种审美自信的心态,因此文化自信离不开审美自信。

    徐肖楠(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我试着从美学化生存的角度,来解读刘斯奋的文艺美学思想。刘斯奋追求的古典性文人生存,在很大意义上是美学化生存。他的文艺作品,不论是才子佳人,还是诗书赋画,都是一种把生命情思、审美情趣、文化怀念、叙事意义融为一体的美学化生存方式,它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蕴含着当代生命情思的文化抒情风格。他的作品的诗学张力在于以最古典的精神,容纳最当代的生命情思而进行抒情,形成了古典生存与当代生存之间的一个张力,这种张力还有怀念古典的审美意愿,也是当代的文化抒情空间,当代人由此可以感受到一种情趣、一种生活、一种艺术、一种哲学,而不简简单单是一本小说或艺术作品。

    周晓陆(南京大学教授):

    刘斯奋是我们当代非常值得研究的典型,他思想极其活跃,充满活力地探索学术、文学和艺术。他自比为“一只快活的蝙蝠”,这里面藏着一个很大的秘密,也就是刘斯奋为之辩论过的,陈寅恪先生讲的独立精神或者自由的思想,以独立的批判眼光对待我们历史,对待我们的艺术,这个非常了不起,否则这个蝙蝠快活不起来,所以这个里面藏有秘密,就是要保持独立批判的眼光。

    谭运长(广东批评家协会副主席、《粤海风》主编):

    刘斯奋作为文艺评论家协会创会主席这个身份,他有体系化的文艺思想,特别是“朝阳文化”的提出,当然还需要综合提炼、系统化。他的文艺思想成体系、重实践,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刘斯奋特别提倡几点,一个是易经里面的变易精神,另外一个就是中道的追求,其美学表现就是中和之美;第二是他还将岭南文化的特色总结为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第三是他的文艺思想鲜明地表现出与时代精神脉搏同步。

    文学创作:以诗性审美揭示历史规律

    李红岩(中国社科院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

    刘斯奋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曾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至今已出版11个版本,可见影响极大。《白门柳》的创作是作者游走于明清的史料与诗文之间,以艺术的笔法,生动地表现了历史运作;并以深厚的功力,通过对“士”的思想情感、功业取向的描摹,揭示了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这对于我们思考中国近代史以前的思想源流,揭示中国历史自身的内在规律性,很有启发价值。

    曾镇南(茅盾文学奖评委):

    我回顾一下当年茅盾文学奖评奖的过程。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有很多,但是真正通过受众阅读然后得奖、流传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我印象中有两部是通过读者阅读,最后评委会通过辩论达成共识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和《白门柳》。当年的评委们认为《白门柳》有比较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功底,写出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的文化气质、思想情感,写出了在历史大兴亡、大变动当中的知识分子群像,各种不同欲望的人组成了力的平行四边形,所有这些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汇成了历史潮流,非常具像、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整个小说显得非常有诗意。当时《白门柳》的得票是比较靠前的。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斯奋创作的中篇历史小说《破茧》,是一个艺术家写的小说,设置的情节别出新意,人物内心描写细腻,且传达了与长篇小说《白门柳》同样的主题:承载民族文化的文人,面对世界的巨变怎么办?作者以中篇的有限篇幅表现重大历史问题,显得举重若轻,可见功底。

    黄树森(广东省评协名誉主席、文艺批评家):

    从《白门柳》出版之后多年来的研究历程来看,这部作品不仅本身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文化史的进一步开拓,还培养了一批新的学人。这与刘斯奋的人格魅力,包括他研究学问的独立精神有关,他在纵深的研究和横向的研究两个层面都给岭南文化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周晓陆(南京大学教授):

    刘斯奋的诗词创作已做到不雕琢,浑然一体,有英奇之气,为解决旧体诗词的当代性问题上提供了一些典范性的作品。

    书画艺术:传统人文精神的艺术创新

    王永(广东省美协专职副主席):

    刘斯奋是自成体系的艺术家。我们需要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去认识刘斯奋,除了娴熟的技巧和习惯式的表达方式以外,他还有综合修养、独特的审美和自我的风格,这是艺术家与画匠很大的区别。刘斯奋的都市人物题材画作常常使人大为吃惊,这体现了刘斯奋的积累、自信和创新,极具价值,这种自成一家的创作体系正是他能成为一只“快乐的蝙蝠”的原因。

    钟耕略(旅美美术家):

    刘斯奋是一个重视人文精神的创新者。不能以美术学院的传统标准来欣赏点评刘斯奋的画,因为他是以文人之身去作画的,故刘斯奋的画作具有浓重的文学性与诗性。他的山水、人物、花鸟画,都带有一个文人观看这个世界特有的观点和趣味,他的构图、布局及各种绘画元素的调动安排都体现了他独有的视觉角度,他的用笔用墨是随心随意的,但下笔却斩钉截铁。其书法亦是如此,落笔有如大石下坠,极具分量与自信。正因如此,其画作更显落落大方、神采飞扬,清新明快却又重如磐石。特别是其中隐含的文学元素,令人回味无穷,这尤其体现在善于抓住人性及生活趣味的都市人物画,和对古代生活进行现代演绎的古装人物画上。同时,其花鸟山水画亦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这均是艺术家注重内涵的创新典范。

    杨杰祥(西安美术学院研究员):

    刘斯奋的天赋、眼界、心胸及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浪漫的诗人情怀,为他在书画创作中提供了很多的养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斯奋的花鸟画比山水画更见功底,但建议多做减法。至于刘斯奋的书法,他在线条上做得非常成功,极具文人气,一雅一俗,且能做到雅俗共赏,体现出气派。其对大字的掌控与以气运笔特别体现出技艺之高超,特别有“书卷气”。

    张渝(陕西美术评论家):

    刘斯奋《蝠堂集林》中的“集林”二字曾引发人们不少思考,这是刘斯奋以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为标高,因此要从大情怀着眼去考量刘斯奋绘画的意义。刘斯奋偏爱大山大水,其创作不求精细,而是大笔大墨大气势。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正是清人朱庭珍所强调的“大家”。同时刘斯奋笔下的当代知识女性及古代文人士子的艺术形象,关联着他对古人高风的念想,和对当下都市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之情是来自于生命本身的芳华。

    刘斯奋的书法和绘画一样,求大势,如金戈铁马,一旦抡起笔来,便一泻千里,不知其所至。他正是借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而完整地呈现自己的艺术品格乃至生命本身的状态。

    广东省文艺研究所供稿

责任编辑:张义凌


粤海临时工派遣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14 11:11:41
  深圳松岗镇红星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大型人力资源市场  上外留学生 陕沪两地科 2004年 市政府机关 适应新形势 首个工作日 上海加强维 本市出租车 上海农业异 上海历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