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粤北“芳华”

2019年02月21日366未知admin


昔日团友再相逢。

赶赴演出途中。

当年演出场景。

当年的青春面孔。

  近期上映的电影《芳华》,重新唤起了不少文艺工作者的青春回忆。日前,一组由连州本土摄影师拍摄的跨世纪的“那年那事那舞台”黑白影展推出。影展同名书籍用有近两千张珍贵的历史照片、11万字记录了1965年~1985年“连县文工团”的点滴生活。开展当日,连县文工团的十几位老团友回到连州,海报照片中的七位主角再次相聚。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们重温了当年送戏下乡的难忘岁月。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通讯员黄宅裕

  送戏下乡

  上台是演员 下台是苦力挑道具翻山越岭去演出

  那次送戏经历让连县文工团队员袁冠宣至今难忘。别看男女队员们平日里光鲜亮丽,其实送戏下乡,台上是演员,台下是苦力。那次,演员们从丰阳公社转场到百里外的一个地方演出,全程走了六个多小时,一整天都在荒山野岭里。山高坡陡,大家手脚并用,很多人的脚底都磨出了血泡,女同志一瘸一拐地由男同志扶着往前走,疼得流眼泪。为了完成演出,他们咬牙顶住,那场面简直跟电影《芳华》里描述的一模一样。

  那时,下乡演出没有好体力还真不行。当时的演出任务,有一百多场在穷乡僻壤的乡村,连拖拉机都坐不上,全靠一双腿。很多时候,队员们都是挑着几十斤重的乐器、道具、行李翻山越岭。远的村落要走上一天,“筋疲力尽全身都是汗水,倒像是逃难的马帮,哪有艺术家的样子啊。”老队员梁天益还记得,那时下乡演出,出行路上吃的干粮都是粗粮做的,就着开水当午饭,吃多了肚子发胀。运气好的话,演出完晚上可以饱餐一顿老乡特意准备的宴席。

  一次,队员们在清江公社巡演,突然天气大变下起大雪,队员们只好临时终止演出,撤回公社所在地。冰天雪地,公社所在地没几户人家,又买不到菜。吃光了唯一的一头猪后,为了不增加当地村民的负担,大家找来一个破木桶做成“雪橇”,冲进风雪中,一路撤到几十里地开外的一处人烟更多的公社。

  生活“趣”事

  凭剁肉声就能判断出晚餐吃啥

  送戏下乡之外,队友们吃住行在一起,练功、排练、演出在一起,各种生活趣事、囧事给艰苦的日子增添了很多的乐趣。

  “看到电影《芳华》,思绪就飞回了40多年前的时光。”年逾5旬的罗燕敏说,当时宣传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宿舍的被子、杂物摆放要求一丝不苟,每天统一时间排队去饭堂就餐,一路还得唱歌。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驻地练功:压腿、踢腿等各种舞蹈基本功训练强度很大,个个饭量大增,连女队员都能吃下双份的饭菜。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吃顿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次走进村寨,凭声音就能分辨出今天的晚餐是吃猪肉还是鸡鸭了。”袁冠宣笑着说,从村民的厨房案板上剁肉的刀斧声就能猜出是什么肉了,这是多年在文工团训练出来的特殊听觉。

  文工团进村唱大戏犹如过节,就算再穷,乡亲们也会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来待客。大大的洗脸盆里盛上一盘猪肉煮豆腐或猪肉煮萝卜,是当时最常见的菜肴。

  1976年春,文工团到韶关采茶剧团取经,为节省经费,9名演员被安排住在团里的练功场。因为没有带蚊帐,蚊子疯狂进攻,根本无法入睡。第二天,大家终于借到一顶蚊帐,九人围成一个圈共享。头在蚊帐里,下半身露出在外,才勉强入睡。“结果早上醒来,我的妈呀,蚊帐上至少有上百个喝血喝到肚子滚圆的蚊虫,大家个个身上被咬满了包。”袁冠宣至今还记得,大家脸上还有拍打蚊虫的血印。

  演出火爆

  进城取经排演话剧场场爆满

  1978年,话剧《于无声处》在京公演,引起轰动。一股学习排演热潮席卷全国,连县文化主管部门相当重视,要求县文工团尽快上演该剧。老队员何玉玲还记得,团领导指派她和几位骨干到广州话剧团取经学习。

  “我们是乡巴佬进城,省团对我们非常热情,毫无保留地辅导我们。”何玉玲回忆,这是文工团首次正儿八经演话剧,大家都非常珍惜,日夜排练。一部大戏,从外出学习到排练上演,两个星期就完成了,灯光、舞美、道具各项工作一丝不苟,力求完美。随后,话剧连续七天在人民电影院公演,盛况空前,在县城轰动一时,场场爆满,还有观众连续看三场仍意犹未尽。“当年我们的威水史,至今仍被连州人津津乐道。”何玉玲自豪不已。

  半个世纪过去了,文工团的演员、乐手、导演、指挥如今各奔东西,散落在海内外,收获着不同的人生,但依然忘不了一起战斗生活过的青春岁月。“合上这本历史拼图的时候,心头依然在微微颤抖,时光逝去,才知道当年那种平淡的人和事,也会刻骨铭心,告别了青春年华,你我都无怨无悔,充满欢欣……”罗慧琦在影展到来之际深情地写道。

  影展上精选出来的300多张当年连县文艺宣传队的老照片饱含回忆,这些照片记录了连县文艺宣传队演出、排练、生活、学习的情景。一些连州街坊看到了自己上世纪的照片,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解散转业

  演出市场遇冷 文工团解散

  上世纪80年代,文艺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电视节目的兴起,观众口味的转变,令传统的演出市场逐渐冷落,演出收入入不敷出,遭遇停水停电,一些人才也纷纷流失,文工团一路艰辛走到了历史使命的尽头。犹如《芳华》里全团举杯伤感告别的那场晚会一样,连县这帮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也要为自己的前途各奔东西了。

  “为了糊口,有的演员不得不到舞厅伴舞,有的模仿港台明星走穴,心酸的泪水肚里咽啊……”一位老队员回首往事,无限唏嘘。1985年,文工团正式解散,在上级的关怀下,留下的大部分人在经历了彷徨等待后,都得到了妥善安排,其中不少人进入了党政机关工作。这支经历了二十年风雨的专业文艺团队无奈地画上了句号。文工团解散后,团友们各奔东西,有的从政,有的下海,有的经商,有的出国,各自演绎出不同的悲喜人生轨迹,正如《芳华》的结局,令人感叹命运的造化无常。

  “芳华”之后……

  罗慧琦

  1971年,凭借其出色的音乐才华,被调入县文艺宣传队。当年在文工团,他一专多能,不仅手风琴演奏名扬粤北,同时还担任指挥和作曲,偶尔也客串演员,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进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81年,被广东省民族歌舞团录取,2013年从南方歌舞团退休。

  赵文英

  当年被誉为瑶山“山茶花”,这位昔日青涩的瑶山妹子于1978年被招入文工团。1979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上海歌剧院工作。

  唐湾明

  文工团解散后,唐湾明进了县机关工作,没多久就下海到深圳等地闯荡自己的一番事业,先后涉足过保安、服务生、导游、调酒师等行业,尝尽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颇有点《芳华》中刘锋的影子,他没有背景,没有资源,要成功,只有一条路:就是用知识改变命运。

  唐湾明白天打工,晚上学英语,从一个高中没毕业的社会青年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又苦心钻研摄影与写作,最后成为一名作家。


蛇口劳务派遣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28 22:15:51
  深圳海山招聘中介粤海劳动力市场  关于201 青海省青年 关于征集编 临时停电公 315西宁 关于对西部 省商务厅关 省商务厅关 省招办提示 青海省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