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湖水遮面半世纪 西京古道现娇颜

2019年02月22日136未知admin



水下古道石面显得异常平整。



广袤的南水湖。

大洋网讯 入秋以后,粤北降雨稀少。巍巍南岭山下,碧波荡漾的南水湖水位也明显下降,沿岸部分湖底近半个世纪来第一次迎接到了秋日艳阳的直接照耀。但随着湖水的退去,一条沧桑的古道和部分人类生活的遗迹却神奇地浮现在世人面前。为什么平均水深达50米的南水湖底,会有一条古道的存在?这条古道由谁修建,又通往何处?湖底所显露出来的大量人类生活过的遗迹,又代表着被人遗忘的何种繁华?昨天,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接到报料后前往实地进行了调查。

保存较好 的路段

乳源县境内至今保存较好的路段包括猴子岭段(2公里)、五里桥段(2公里)、梯云岭段(2公里)、腊岭段(1公里)、石门坳段(2.5公里)等,其他包括湖南折岭头段(4公里),乐昌老坪石段(3公里)、云岩段(4公里)。

沧海桑田 古道重现人间

从乳源县城出发往延绵不断的南岭前行不过10余公里,犹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般的一座湛蓝巨湖,便不期然地跃入人们眼帘。站在半山腰举目四眺,秋日山中薄雾笼罩四野,令远处碧绿的山峦和无边的湖水显得有些缥缈,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中国水墨画。这便是广东第三大人工湖南水湖。

受秋天少雨的影响,南水湖的水位已经明显下降,露出一道最高约7~8米的赤黄水位痕迹。沿山部分湖底,已然裸露出来,在太阳的连日照射下呈现“龟裂”样貌。几百条长约1米左右的石灰石,排列有序,犹如南归大雁般排着阵,一路由湖岸边延伸至碧波粼粼的湖水中,最后消失在更深的湖底。

踏着这些平整的长石,可由湖底顺着山势一路走去。尽管一些地方出现了坍塌现象,但露出水面的这条古道较完整处仍长约150多米。从坍塌段可以看出,这些条石厚约50厘米,尽管沉睡于湖底半个多世纪,但许多人工凿痕仍历历在目。

闻讯前来实地考察的乳源文史学者许化鹏告诉记者,这一段湖底古道经考证,可以确定是消失于湖水中长达60多年的西京古道腊岭段。露出水面这一段,仅仅是腊岭古道的一小部分,它仍有20多公里在水下沉睡。它连接西京古道最典型路段之一的梯云岭段,一路北行可远至湖南。

作为韶关地区研究西京古道的专业学者,许化鹏激动地在路面上细细勘察,感慨不已:“弹指一挥间,真是沧海桑田!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一睹南水湖底的古道真颜!”

源远流长 模糊古碑背后有故事

在尚未被湖水淹没的高处,记者发现了一块清代古碑。这块矗立于明代“小梅关亭”前的古碑字迹已然有些模糊,但“光绪”二字仍清晰可见。这些模糊的字迹背后,又见证了什么呢?

许化鹏考证后说,这是一块“割路施茶”碑,它模糊的字迹背后所记录的,是一个从东汉开始流传于西京古道周边长逾千年的古代良俗。

他说:“在西京古道大石阶路沿途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石阶除道下九月’。尽管这句俗语始于何代无从考证,但经过我调查十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都说,只要有石阶路就有除道。”他解释说:“‘除道’就是开辟、修治道路。如《国语·周语》载:‘九月除道,十月成梁。’由此推测出,‘西京古道石阶除道’的古老习俗或许从东汉时期起就已有之,相沿成俗。”

不仅仅是口耳相传,大量的实物记载证实了这一点。许化鹏在多年的考察中发现,乳源大桥镇核桃山歇凉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路碑》记录:“闻之《夏令》曰九月除道,《孟子》曰十一月徒杠,成则,知修道治途由来尚矣……夫然后庶不负古圣矣。除道徒杠之雅训。”他说,为了保障西京路的长久畅通和行走方便,沿途百姓按古代“遵月令而授民事”之古制,依据“九月除道,十月成梁”的习俗,在未铺石的泥路或已损坏路段用青石铺垫形成“石阶路”。“西京古道石阶除道”的风俗由此产生,在山民长期实践中相沿成俗沿袭至今而未有丝毫改变,这让这种传承千古的古老风俗成为西京古道文化中可活态传承的深厚文化意象之一。

他认为:“从古籍古训‘九月除道’到民间俗语‘石阶除道下九月’再到‘有石阶路就有除道’之说以及乳源民间每年‘闲冬割路’的风俗足以说明,‘西京古道石阶除道’习俗源远流长。”

据该县文化部门介绍,乳源县在“西京古道石阶除道”习俗文化的传承和应用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每年“遵月令”组织一次“石阶除道下九月”的除道割路和修路活动。

机缘巧合 填补多项研究空白

许化鹏告诉记者,这段神秘古道之所以能重现人间,有着许多机缘巧合。“首先是入秋后乳源地区降水稀少,令湖水水位明显下降。更重要的是,韶关已经确定将水质优良的南水湖引入韶城,供广大市民饮用。目前有建设单位正在抓紧秋冬降水量小的有利时机,人工放水再次降低水位进行施工,这才让这段淹没了半个多世纪的古道重新浮现出来。”

这段古道重新浮现,首先填补了目前的西京古道研究中的许多空白。许化鹏说,此前学者仅仅是大概判断腊岭段的走向,而无法明确其具体的线路。而湖底古道真身的显露,可以将这段模糊的线路明确化。

其次,湖底古道证明了西京古道这段始建于汉代的驿道,不仅使用了当地最多的石灰石,还使用了青石、风化石等材质。记者观察发现,和刀斧凿磨、人行马踏坑洼痕迹明显的梯云岭路段古道相比,这段刚刚从水底浮现的古道路面显得平整而光滑,更为工整有序。有些光滑的石面,其平整程度甚至已经接近于现代水泥路面。

破解谜团 广袤湖底藏繁华过去

为什么古道会出现在南水湖底?在湖底,记者还发现了一些排列成地基状,被水泡得发白的砖块,淤泥中也偶然浮现几块破碎的瓷片。这又是什么人会在大山深锁的湖底建房、生活?

许化鹏说:“这座山水相连、群峰倒映的巨湖蓄水之前,湖底村庄密集,西京古道贯穿其间。当地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搬上搬下,不如龙溪梯下’,这是一句由当地民间自古流传下来、描述龙溪和梯下优越自然条件的民间俗语。”这些人类生活痕迹,所代表的便是已如烟云般消散的一段繁华往事。

他解释,南水湖库区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拥有90多个村庄、8000多人口居住的富庶之地。西京古道基本沿着梯下河东西两岸贯通南北。西京古道乳源县境内沿途,村庄最密集的段落首推龙溪梯下。这里炊烟袅袅、村寨如林。自南向北过腊岭脚的小梅关后,又有鹞婆形古亭、洋湴古亭、铁屎坪渡口、八驳桥、文昌塔、梯下桥等亭塔、渡口、桥梁以及坝子圩、长江圩、松树角圩等圩场。还有汤盆温泉、榔木桥温泉、海岱温泉等天然浴池。冬天,这里比大桥高寒山区气温要高3~4℃,夏天又比乳源炎热的气候要低2~3℃,十分适宜人类居住。因此,自古以来龙溪梯下就被誉为乳源的“鱼米之乡”,吸引了大量人在此居住。

据介绍,正因为龙溪梯下四面环山的有利地形,1958年9月,国家开始在腊岭峡口拦河筑坝,将峡口两边山上土石引爆堵塞峡口,用以蓄水发电。1960年12月25日,爆破一举成功,大坝主体落定后,由人工加高建筑而成。南水水库从1958年9月动工,至1969年2月13日下闸蓄水,历时11年完成,集雨面积608平方千米,水库面积5.7万亩,最大库容12亿立方米,为广东省第三大水库。

有序推进 千年古道迎第二春

西京古道自开凿以后历代多次重修,随着现代公路、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西京古道这条“古代高速公路”在历经漫长岁月之后,完成了它的“功能性”使命,或随着历史进程而被湮没,或如腊岭至梯云岭一段淹没在水下。

2012年,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的西京古道和位于古道沿线大桥镇的观澜书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今年被列入广东重点打造的8处古驿道示范地区后,乳源当地抓紧启动了西京古驿道的建设。

根据《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两年试点、五年成形、十年成网”的阶段目标,乳源重点进行梯云岭、腊岭示范段的建设,等《古驿道规划》完成报批后,启动标识系统的设计和梯云岭段、腊岭段施工图设计,目前已完成梯云岭、腊岭段工程施工。

根据规划,乳源将以梯云岭、腊岭示范段驿道文化线路为依托,有效整合古驿道沿线资源,积极开展徒步、慢跑等体育活动。

文/图 广报记者卜瑜 通讯员赖南坡、李新华


东湖劳务派遣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8 06:35:00
  深圳沙井街道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龙城人力公司  巴州大罗镇 承德各级各 高阳县占道 平昌县五措 党的十八大 衡水市召开 市民之家社 强化督导层 巨鹿县住建 市人社局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