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广州好家风 追风万家行

2019年02月19日518未知admin

  黄皞祠堂

  从左到右依次:黄真、黄志锐、黄盈宇。

  大洋网讯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底蕴深厚的耕读文化在南粤大地悠久传承。时至今日,耕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怀、一种风尚、一种价值追求。

  截至2017年,广州的南国书香节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书香岭南,全民阅读。耕读这一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正影响着一代代广州人保持终身学习、思考的习惯,进而成为贤达的、有知识、有担当的现代公民。

  勤学爱国 醉心耕读

  黄志锐,一名普通的退休中学教师,他确有着一位不平凡的父亲——黄典元,20世纪50年代广东著名经济金融专家、著名经济学教授。黄家祖籍廉江塘蓬镇,如今已经是生活在广州的第四代人。从黄典元开始,几代人接力相传,勤学重教、学有所长、修身齐家,兢兢业业为社会贡献力量。

  当黄志锐出现在记者眼前时,很难相信这已经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面容清朗,声音浑厚,尤其是目光中透着只有时间和阅历才能雕琢出来的智慧。

  勤学重教 影响后人

  黄典元从小天资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学习期间,与郭沫若、许崇清、林砺儒成为挚友。

  留学期间,黄典元先学医学,后来改学经济学。毕业回国后,他先后任教多所学校,还曾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处处长、国库主任、广东省金库长兼广州市银行副行长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广州市市长叶剑英曾多次向黄典元征询财经工作及城市建设方面的意见。

  黄志锐说,小时候自己的家境就相当殷实。然而,父亲更专注于做学问和教书育人,生活简朴;父亲总穿着旧衣上下班、会客的细节,黄志锐记忆深刻。

  1949年前夕,黄典元的很多朋友都移居境外,但他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外界局势并不稳定的当时,黄典元坚守在教学岗位,一直工作至65岁从中山大学退休。

  勤学勤思 学无止境

  黄典元夫妇的言行深刻影响着后代。黄志锐兄弟姐妹七人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勤学勤思,其中有六人考上名牌大学,并成为高级统计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教授等,有些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在这个大家族中,前三代均有子孙出国公费留学,但都学成归国,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

  黄盈宇和黄真是黄志锐的女儿,对于这对姐妹来说,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一方面是父亲对她们勤学、勤思的重视,另一方面就是父亲心系校园,为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地付出。

  如今已是华侨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的黄真,还一直记得父亲的教诲: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无论有多忙,都不能放松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在黄真的书柜里,仍然珍藏着一套父亲黄志锐送的《资治通鉴》,也不断激发着她勤思、勤学。黄志锐对一双女儿的教育,就这样绵延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

  积极向上 代代传承

  在黄志锐的鞭策之下,黄盈宇和黄真姐妹俩不断进修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姐姐黄盈宇现为广州市环保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多年来,参与多个广州市重大假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印象评价,并多次获奖。妹妹黄真先后在越秀区多所学校担任校级领导干部,是高级教师和高级政工师,先后获广州优秀教育工作者、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为家中第四代,黄盈宇的儿子石毅已经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黄真的孩子也从华南理工大学顺利毕业,开始自己的事业。

  “学以增智,学以立身”,黄真说:“正是良好的家风,让我们薪火相传,一代更比一代强。”

  七子五登科 父子两乡贤

  位于炭步镇的塱头古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塱头黄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明代著名官员黄皞,最受村民推崇,他家规严谨,教子有方,素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美誉。

  “奉旨放木鹅,不忍多占地”“开仓赈灾”“建青云桥,造福乡里”……黄皞的家风故事,至今在当地传颂。黄氏的8条家训:“孝悌宜敦,乡党宜睦;礼让宜明,廉耻宜正;习读宜勤,农桑宜重;节俭宜崇,非为宜戒”,亦深植于后裔心中。

  诗书传家 带动学风

  花都塱头古村有一座著名的友兰公祠,在公祠的门匾上方,有一幅壁画,画中有四棵白菜。据古村的黄氏后人说,白菜寓意深刻:即使粗茶淡饭也要供孩子读书。

  黄皞为官清廉,以民为本,刚正不阿;他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在他的教导下,他的7个儿子中有5个考取了功名,成就了“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为此,皇帝恩赐两道楹联嘉奖他的功绩,此举带动了当时好学成风。因为良好的家学传统,黄皞的子孙读书也极为刻苦,他的两个孙子也考取了功名。

  塱头古村办学成风,据族谱记载,塱头古村共有书院、书室24座,祠堂8座,全村曾科考及第的秀才27名(含以后晋升的举人、进士),举人19名(含以后晋升的进士),进士14名。这种书香之家众多,在广州,甚至广东也是罕见的。

  捐资修桥 鼓励耕读

  明武宗正德二年,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政,黄皞被迫辞官。回乡后,他见塱头村出入口旁的河涌要靠渡船运载来往行人,很不方便,便主动捐资并发动乡民集资修建桥梁。他希望乡里读书人能仕途顺利,定名“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又把河涌定名“鲤鱼涌”,含“鲤鱼跳龙门”,科举高中金榜之意。“青云桥”至今仍存于村中。

  黄皞寄望后人能够尊学重教,富者仁心,为国为民。因此,“孝悌宜敦,乡党宜睦;礼让宜明,廉耻宜正;习读宜勤,农桑宜重;节俭宜崇,非为宜戒”的家训一直流传至今。

  巧放木鹅 心系百姓

  黄皞一生清廉,政绩显著,明朝正德皇帝颁旨嘉奖,赠他一只木鹅带回家乡,准他将木鹅放到家乡河中漂流三天,木鹅流经之地,两岸五里以内的田地便归他所有。

  黄皞奉旨到巴江河放木鹅,但又不忍心占百姓太多土地。于是,他暗中找了个小孩潜水把木鹅引入到一口池塘中停下,才没有把大量的土地占为己有。他的儿孙受他的影响,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

  在黄皞重视文教的家风影响下,塱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之村。黄皞去世后,黄氏子孙都集成了黄皞的家训、家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人才辈出。

  专题统筹/广报全媒体记者 汤南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 杜安娜 武威 实习生 宋昕航

责任编辑:张玉


东门劳务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8:38:37
  布吉镇雪象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坂田人力资源外包  中央文化部 晴隆消防组 内引外联四 大数据产业 州安监局义 州党建调研 北京桑林蓝 安龙县召开 晴隆县消防 晴隆县花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