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公祭中汲取力量
原标题:在国家公祭中汲取前进力量
人民日报12月13日消息,今年正值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80周年,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开始,这是我们第四次举办国家公祭活动。在这个最为沉重的时刻,以国家的名义祭奠死难同胞、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就是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甚至世界记忆,给死难同胞以尊重、给国家民族以尊严。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聚共识都大有裨益,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立场坚定不移。
国家公祭活动推动了史学工作者对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进一步关注。随着国家对南京大屠杀纪念形式的转变,史学界对自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基于微观史学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为例,其中《南京大屠杀300户家庭受害研究》《南京大屠杀档案中的人员受害状况研究》《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难民所研究》《南京大屠杀期间西方在宁人士生活史》4个子课题,就拟用5年时间,在原有宏观叙事表达的基础上,新增完成南京大屠杀微观史调查工作,记录受害者整个家族的记忆,汇成南京大屠杀史立体证据链。扎实的研究,是还原和传播战争罪行的重要基础,也是形成历史共识和理论判断的基石。
国家公祭活动具有带动性和号召性,近年来社会各界以丰富形式叙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与反思。电视纪录片《南京记忆》《南京之殇》,歌剧《拉贝日记》,舞剧《记忆深处》,书籍《南京大屠杀辞典》《南京大屠杀档案》《拉贝日记》,12幅组画《铭记·1937·南京大屠杀》……相距80年的罪恶历史,因为一大批从质量到影响均有突破的作品,重新叩问着习惯了和平的人们。公祭活动触发的社会行动,正在点滴改变人们看待历史的视角。今年9月4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通过视频向全球公告,南京成为第169个国际和平城市。在一张张图、一行行字、一幕幕剧、一场场活动中,人们深切意识到有了和平稳定,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国家公祭活动超越了一城、一国,正在改变海内外的历史认知,逐渐形成世界共识。每年的国家公祭日,除了南京,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地,都纷纷举行国家公祭仪式。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微博)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海外华人华侨也加入其中,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了79号法案,把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美国旧金山湾区各界华人华侨自发举办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仪式。这是国家仪式的力量,更是民族历史的力量,在跨越大洋的祭奠中,让死难者的故事得以诉说,也让和平的心愿得以播撒。
******指出,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把南京坚定地写在国家记忆中,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人类所共愿的和平与发展方能行稳致远。
(作者为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
相关新闻: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今举行 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深圳粤海劳务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