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协作助昭通学子走出大山

2019年02月20日147未知admin

    礼仪课上,任课老师点评同学的坐姿。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11月15日,是康山猛在中山的第81天。当天晚上,在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的宿舍楼里,这个来自昭通市鲁甸山区的大男孩,度过了自己18岁的生日,也是在中山的第一个生日。

    “希望可以学习和掌握一门技术,认识更多的人。”在室友们的祝福声中,康山猛许下了生日愿望。今年9月,他同700多名昭通籍初中毕业生一起,开始了在中山长达三年的求学之路。

    2016年10月,由东莞、中山组成的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进驻昭通以后,与昭通签署了“1+8”协议,在教育等领域开展协作。其中,中山从今年起连续三年资助昭通市的贫困初中毕业生免费入读中山中职中技学校,三年后在中山实现就业。

    “0+3”模式

    免费入读8所公办中职中技学校

    来自盐津县庙坝镇黄草村的蒋明艳,比康山猛小一岁,目前也在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就读,家中还有正在读大专的姐姐和正在读初一的弟弟。

    蒋明艳的父母在家以务农为生,几亩竹笋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可一年下来也就收入万把元。一家五口的经济重担,让爸爸蒋启平总是紧锁着眉头。

    今年夏天,中考成绩揭晓。拿到成绩单后,蒋明艳紧紧地攥在手心。没考上盐津高中的结果,让17岁的她非常失落,“当时觉得自己的出路估计就只有外出打工。”对于地处贫困山区的盐津来说,学生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情况,实在太过常见。

    7月18日,事情迎来转机。在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的协调下,东莞、中山与昭通开展教育协作,开创了职业教育“0+3”模式。也就是说,从2017年开始,中山的中职中技学校,每年在昭通定向招收不少于600名昭通户籍初中毕业生,就读三年毕业后,推荐在当地就业,同时还帮助贫困生解决学费和基本生活费。

    千里求学,免交学费。得知消息后,蒋明艳的妈妈蔡文敏有些担忧和不舍,可她还是打心里支持。“虽然家里条件不好,可我们还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多读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样子,不要再像我们一样过苦日子。”一家人在短暂商量后,便第一时间向盐津县教育局报了名。

    按照“0+3”的联合办学模式,中山市教体局、人社局遴选了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沙溪理工学校、坦洲理工学校、南朗理工学校以及中山市技师学院8所优质公办中职中技学校和优势专业参与招生。

    7月25日至30日,市教体局高成职教科、教育考试中心及8所中职学校招生负责人又赴昭通市开展了中职中技联合招生录取审核工作。“在当地一共组织了13场招生宣讲会,深入到11户学生家庭开展调研,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沙溪理工学校、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等还当场发放了录取通知书。”中山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老师的建议下,康山猛和蒋明艳分别选择了计算机平面设计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除了免交学费外,他们每年还可以获得2000元的补助,用于生活费和书本费等开支。

    据统计,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山每年至少为昭通籍学生补贴政策性减免财政资金584万元。按照财政每年生均培养经费2.5万元计算,2017年中山招生710名昭通籍学生需投入1775万元。

    “3+1”模式

    高校联合办学培养本科人才

    或许,决定来中山接受一年实训学习,将成为张春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张春今年24岁,一个憨厚的彝族男孩。他本科生涯的前三年,在昭通学院就读物联网工程专业,也是当地第一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可从今年9月4日起,他和班上的23位同学一起,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专业方向仍是物联网。

    虽然已经是大四,但对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他们还是不折不扣的“新生”。这是2014级物联昭通班在该校就读的第一年。

    今年年初,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昭通学院实现互访,并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展“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拓了中山与昭通两市教育扶贫协作的新领域。换句话说,学生在昭通学院学习三年后,第四年入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环节。

    “这群孩子的学习劲头太足了!”万其明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任,对于这群来自云贵高原的孩子,他的言语中是满满的夸赞。“早上是8点半开始上课,可他们7点半就已经在教室门口守着了,老师一到就开讲。下午4点下课后,他们还会自发地学习到六七点”。

    用张春的话说,对于来中山实训学习的机会,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珍惜。“其实,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大家只是提前了10分钟左右到。可上完课后大家都发现,这里的课堂教学和以前不太一样,能激起我们的学习兴趣,往后的每一次就多提前一点到教室,希望能多学一会。”张春说。

    事实上,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课堂上进行动手实操的机会。“比如在上红外巡线小车运行原理课时,讲台的旁边就摆放着小车模型以及巡线轨道。老师会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过后我们还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研究。”坐在一旁的陈龙松说,前三年理论学习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因为缺少必备的教学器材,他们很少会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对于学生们反映的情况,万其明等专业老师们在开展联合办学前也有过初步了解,“他们需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在反复研究和商讨后,老师决定先给这群孩子安排整整六周的实践教学课,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最后去企业顶岗实习。

    “他们之前没怎么动过手,如果一来就安排进企业实习,对学生和企业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现在把实习安排在这一学年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希望前期课程的学习能够得到实践与应用,也能保证实习时间的延续性。”万其明说。

    如今,六周的实践教学课早已结束。从10月中旬开始,全班同学都在为做出满意的毕业设计各展拳脚。在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之后,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回去昭通,或是留在中山实习和就业。

    “我们想留下来。”对于以后的选择,张春和陈龙松几乎是异口同声。他俩既是同班同学,也是一个宿舍的室友。如果不是来到中山入学,这时候的他们,或许正在昭通的大街小巷中,忙碌地应聘找工作。

    “中山有很好的就业环境和选择,我们会建议他们留下来,先自主联络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学校也会给予重点推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刘鹏远介绍,11月初该学院还在学校火车头广场组织了专场招聘会,88家企业参会并提供了1000余岗位,与物联网专业对口的岗位就有200个以上。“昭通班”的24名学生参加了招聘会,并向相关企业递交了简历。

    南方日报记者 郭冬冬

    ■声音

    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中山市派驻干部姜术俊:

    培养一名学生 脱贫一个家庭

    中山从2017年开始,为昭通培养初中毕业生,今年9月一共招收了710名。目前,这710名学生在中山的学习和生活都很顺利,实现了我们“培养一名学生,脱贫一个家庭”的初步愿望。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还与昭通学院,联合开展“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开拓了两市教育扶贫协作的新领域。

    昭通每年新增的初中毕业生有9万人,当中约一半人由于未能升入高中而流入社会,这容易产生新的贫困。因此,扎实推进教育协作,才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真正帮助昭通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职业教育“0+3”模式并非单方面的帮扶,而是一项让中昭两地互利共赢的措施。在帮助昭通解决贫困生源教育和就业问题的同时,为中山培养和储备更多对口的专业人才,由此实现双赢。

    下一步,工作组还将探索“2+1”“2.5+0.5”等模式,推动更多昭通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中山进行上岗培训和企业实训,扩大职业教育合作的覆盖面,帮助昭通早日实现脱贫目标。


深圳哪个劳务派遣公司不黑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4 08:40:01
  深圳梅沙招聘中介深圳平湖劳务派遣公司  关注自闭症 市政协视察 武安市食药 乐亭皮影《 宁晋制造向 我省公安交 对我区重点 我县着力推 国网武安市 45家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