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153年前城区就有了第一座小学堂 档案解读扬州现代小学教育发展

2019年02月22日463未知admin


    民国小学儿童早操课


    江都私立小学档案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扬州小学


    昨天,全市56万中小学生开学。记者查阅档案发现,早在153年前的清同治年间,扬州就有了最早小学堂——达义小学堂,这是扬州现代小学教育的发端。虽然当时还没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但是孩子读书还是非常重视的。

    最早小学始于何时?

    153年前就有了小学堂

    记者在市档案馆看到,清同治三年(18***),法国天主教在东关街马监巷口创办达义小学堂,后迁缺口街南首天主教堂内,这是扬州城区最早设立的一所小学堂。

    光绪十四年(1888),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焦力·慕究理在寿安寺巷(今粉南巷)创办真理女学堂。而后十多年里,外国教会在扬州兴办了很多学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学堂,如崇爱女学堂、崇德女学堂、懿德女子小学等。有了女子学堂,女孩子也能读书写字坐课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伦理观念被打破。

    市档案局专家告诉记者,扬州境内最早的官办学堂是高邮知州章邦直创办的致用学堂,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是全省、全国创办最早的官办学堂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提出兴学育才为当务之急。省城设大学堂,府、厅、直隶州设中学堂,州、县设小学堂。扬州境内各州县纷纷兴办学堂,如扬州笃材学堂、宝应安宜学堂、仪征十二圩小学堂、江都东陵两等小学堂等,还有一些民间的名师创办私立小学堂,如方尔咸的方氏学塾、汪秉忠的汪氏学塾、丹徒旅扬公学、安徽旅扬公学等等。

    过去少数人能上学

    扬州小学教育日新月异

    上世纪30年代,扬州境内的小学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区域间的教育水平差别很大。

    1930年,江都全县21万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的只有9000多名,入学率仅为百分之四。100个学龄孩子,只有4个上学,而且大多在城镇。少数农村儿童在私塾学文化外,绝大部分得不到教育,就只能目不识丁。

    抗日战争爆发后,扬州境内小学教育分3种政权管辖:国民党统治区、日伪统治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各地小学发展不平衡状况更加明显。抗战胜利后,扬州境内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小学教育一度得到很好的发展。据档案不完全记载,民国期间,扬州城区的小学有江苏省扬州实验小学、琼花镇中心国民学校、务本镇中心国民学校、风箱巷初级小学、赞化宫初级小学、正谊小学、万慈小学、扬州小学、生生小学、幼幼小学、达达小学、慕究理小学、惠民小学等。

    1949年2月,扬州城区小学全部复课。1952年,所有私立小学改为公办。如私立慕究理小学改为苏北育才小学,私立重光小学一院(原达德小学)改为扬州市江都路小学,私立新生小学(懿德小学)改为扬州市古旗亭小学等。1957年底,全市小学已发展到1818所(含民办小学),在校小学生总数25万多人。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市已普及小学教育。1989年,扬州有小学2227所,在校小学生40多万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9.9%。随着出生人口、学龄人口的减少,学校数也大为减少,2005年,扬州有小学3***个,在校小学生26万多名,但入学率已实现百分百。

    过去小学生学什么?

    男女分校,还要学女红

    过去的小学生到底学什么呢?记者从档案中进行了梳理。

    清末,教会小学堂没有统一的教材,教会自行决定学习的课程,实行男女分校。

    官办和私办小学堂,初等小学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9门,另有图画、手工为选修。高等小学则把图画作为必修,选修增加手工、农业、商业。同时期的女子小学不设读经课,而有的女子小学如幼女学堂、开敏女学,增加了女红。

    民国期间,扬州的初小、高小一般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公民、历史、地理、卫生、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但初小、高小课程内容深浅有差别。1928年,扬州初小、高小增加三民主义、童子军两课。

    “九一八”事变后,扬州各小学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掀起爱国主义教育、雪耻教育的热潮。扬州一小学老师自编《非常国语选》教材,有的高年级学生办起《救亡三日刊》。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1942年前后,本着“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需要服务”的精神,江都等地从农村生产实际出发,曾有一段时间内施行一学年三学期。取消寒暑假,实行夏(上)忙假、秋(下)忙假,到了1944年,苏中行署文教处正式发布通令,规定所有公私立小学,一律改为春季始,每学年3学期。

    扬州解放初,废除了小学的公民课、童子军训练,以老解放区的政治、语文、史地等教材代替过去的旧教材。1955年,开始加强劳动教育,特别是高小毕业生,纷纷向回乡知识青年学习,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农兵走上讲台,小学生接受实践教育。

    通讯员 侍琴 记者 姜涛 摄影 李斯尔


南湖人力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7:16:14
  深圳龙华狮头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南园临时工外包  石家庄市公 郑雪碧赴扶 滦平从源头 住房公积金 南水北调西 石家庄市人 广平县卫生 城管局市容 公安分局四 我县深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