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乡村振兴战略利好叠加新型农民路越走越宽

2019年02月18日433未知admin

杨鹏

王志超

曹龙松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李析力 摄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

记者 李析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重庆市委、市政府及时谋划,将乡村振兴战略列入“八项行动计划”。中央到地方,纷纷将目光锁定“三农”,上下一盘棋,政策叠加、利好释放,农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集聚。

值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商报记者深入渝北区广袤农村,通过对该区茨竹镇、石船镇和大盛镇的实地采访,感受新时代农村、农业、农民的新变化、新风貌,触摸“乡村振兴”在重庆大地落地生根的脉动。记者发现,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石船镇农民杨鹏 电商卖品质更要卖品牌

石船镇有一位90后农村小伙杨鹏,正在谋求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商品牌。去年11月至今,他通过淘宝店,帮助镇里的农民卖出了30万斤血橙。

2月8日,石船镇大街农村电商服务站里,28岁的杨鹏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随着“嘀、嘀、嘀”的声响,电脑上弹出一个对话框,他知道有生意上门了。“亲,血橙剩得不多了,春节快递休假,要定的赶快哟!”熟练地敲击键盘,杨鹏给出了最快的回复。

杨鹏是石船镇青杠村的村民,2005年初中毕业后,他和父母一道前往昆明一鞋厂打工。在工厂里,杨鹏负责生产鞋底这道工序,一天工作10个小时,计件付酬,一个月下来就一两千元的工资,这一干就是七年。

2012年,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凑集了12万元,回到家乡办起了皮鞋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2014年,村民开始接触到农村淘宝,但熟悉网上操作的人却不多。杨鹏从中嗅到了商机,开始在网上做起了代购服务。“代购并不赚钱,而是由第三方返利获得一些收入。”杨鹏说,后来网上购物的人越来越多,他便兼职做起了快递服务。

细心的杨鹏发现,每到家乡血橙、笋子成熟和年关时,来邮寄农产品的村民特别多。“我们镇上有很多土特产品,而且质量好,既然外地人这么有需求,何不在网上销售农村品?”杨鹏说。

说干就干,2017年1月20日,杨鹏注册了淘宝商铺,3月5日,经过精心设计的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土特产商店上线,3月6日杨鹏的店铺卖出了第一单。“第一单卖了78元,买家是浙江宁波人。”杨鹏激动地说,第一个月网店的销售额就有2万元。

5月卖枇杷、7月卖竹笋、11月卖血橙……一年下来,杨鹏网上销售额已累计超过160万元。“第一年没赚多少钱,主要是人工、快递和包装的成本高。”杨鹏说,订单最多时请了30多位村民帮忙采摘、包装,每个工人一天工资是60元,“不过我很高兴,乡亲们的土特产不再贱卖,还给大伙提供了打工的机会。”

“农村电商越来越好做了!”杨鹏说,这得力于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听说他做电商带动村民致富,镇上为他提供了免费的门面,还提供了包装、快递等费用的补贴,“镇上还鼓励我注册品牌开实体店,我也有这个打算,今年还准备在网上再开两个网店,帮村民拓宽销路。”

茨竹镇农民王志超 返乡就业比打工更有盼头

2月9日,春寒料峭,茨竹镇大面坡村武印峡蓝桂香园的蓝莓地里生机盎然,成片的蓝莓树上盛开着一簇簇米粒大的蓝莓花,迎风摇曳。

35岁的王志超蹲在蓝莓地里,一边察看蓝莓长势,一边拔掉地里的杂草,寒风把他黝黑的脸吹得通红。“看这个长势,今年的蓝莓肯定比去年产量高。”王志超笑着说。

王志超是大面坡村土生土长的农民,1999年,刚满16岁的他便只身去了沈阳打工,在工地里搞建设。由于踏实肯干、脑筋灵活,逐渐成长为一名管理人员。打工期间,他收获了爱情,2007年大女儿诞生。

“两口子在外打工,一年下来能赚20万元,但背井离乡的日子不好过。”王志超说,父亲在他一岁时便离开人世,家里只有一位老母亲,“打工没法照看女儿,大女儿打小就跟着母亲长大,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

2014年,同村的王勇在老家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投资兴办起了蓝桂香园。王志超家的土地也在流转范围内,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的他,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带着对母亲和女儿的牵挂,和妻子决定返乡就业。

“回乡就业一方面是为了照顾家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盼头。”王志超笑着说,“现在国家对农村越来越重视,党和政府的投入越来越多,今年蓝桂香园将会有大变化,听说镇上还要给我们的老房子进行改造,马上我们一家就可以住进新房子了!”

据了解,蓝桂香园总共占地2000亩,现种有700亩蓝莓,200亩桂花,还有50亩葡萄和猕猴桃,游客接待中心、森林木屋、观光长廊、凉亭都于去年动工,预计今年5月就能正式开园迎客。

在茨竹镇,和王志超一样返乡就业的农民还有很多。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在农业项目里打工赚取工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大盛镇农民曹龙松

创新中传承老腊肉“年味”

在渝北区大盛镇天险洞村,58岁的曹长木和36岁的儿子曹龙松在传承白岩山老腊肉的制作上不断地追求创新。曹龙松说:“如今,我们的腊肉在渝北打出了品牌,下一步将瞄准全市乃至全国的市场。”

2月9日,第二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在南山开幕,曹长木和曹龙松作为渝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带着自家特制老腊肉现身嘉年华,他们的展台被市民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在短短两天的展销活动中,他们卖出了近两万元的腊肉。

白岩山老腊肉到底妙在何处?曹长木说,白岩山老腊肉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他是第三代传承人,儿子曹龙松是第四代。老腊肉先后要经过挑选猪肉、切割腌制、入坑熏制等六道工序,猪肉选材,切割的长宽,佐料的配置以及熏制的时间都有讲究。

“1982年,我们就在镇上卖腊肉,1992年开始将腊肉推向渝北市场,2012年我们注册了自己的企业,开始运营品牌,并逐步扩大市场。”曹长木说,做腊肉不单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传承祖辈的手艺,“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做腊味了,需要有人将这道传统美食传承下去”。

其实,为了传承这门手艺,曹长木没少做儿子曹龙松的工作。曹龙松18岁就只身前往深圳闯荡,先后在当地多个大饭店担任主厨。“爸爸年龄增长,做腊肉很辛苦,2011年拗不过他的劝说,我辞掉了工作回乡做腊肉。”曹龙松说。

作为80后的传承人,曹龙松的思路比老一辈要活络得多。为了让白岩山老腊肉走出渝北,他想了不少办法。首先是改良工艺,先后前往城口、云阳等腊肉生产企业考察学习,在运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提高了腊味的保质时间;其次就是注册了自家品牌,不断地参加展销会。如今,他们家的腊肉已经做到了年销售额50万元的规模,最好的时候还能达到80万元。

“老手艺要焕发新生机,必须一手抓市场,一手抓创新。”曹龙松说,要根据现在消费者的口味和喜好来生产,同时在创新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市场营销的创新,“今年我们打算好好琢磨一下电商销售渠道。”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新型农民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一些地区出现了乡村衰落的现象,最显著的典型问题:一是大量青壮年流失,形成农村空心化;二是土地撂荒,农业产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是传统农业的比较收益无法留住青壮年劳动力。

党的十九大是一个风向标,提出了既要推进城镇,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此,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同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需要让乡村吸引、培育更多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农民。

通过此次采访,笔者欣喜地发现,有不少现代农民正从城市回归乡村。比起父辈,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掌握了现代的新技术和种养殖知识;他们还懂市场,会经营,有些还涉足二三产业;他们从农业发展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释放的利好将通过叠加放大,投身农村依然天地广阔。可以预见,随着现代农业比较收益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将回流农村,担起乡村振兴的大任,让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充满活力。


深圳普工的真实工资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2 10:52:53
  深圳松岗燕川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坑梓劳动力市场  省地税局副 省地税局青 省政府规划 省民宗委青 省交通厅黄 省交通厅组 省林业厅* 省林业厅组 省粮食局省 省农牧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