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塞罕坝,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2019年02月25日352未知admin

  昔日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图为游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游玩。 /新华社

    据新华社石家庄8月3日电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她叫塞罕坝。
  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112万亩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在中国沙化荒漠化分布图上,地处风沙前缘的这一弯绿色,却显得弥足珍贵。
  她,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三代人,55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为什么是塞罕坝?
  循着绿色的召唤,穿行在她的林海里,从每棵树、每个塞罕坝人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这就是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绿色奇迹
  塞罕坝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实践证明,以超乎想象的牺牲和意志苦干实干,荒原可以变绿洲

  树,在塞罕坝是最平常的东西,也曾是塞罕坝最稀罕的东西。
  时间回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她还是茫茫原始森林中的一棵小树。那时的塞罕坝,物产富饶,牲兽繁育,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
  塞罕坝命运从那时起遭遇逆转。
  清朝晚期,国势渐衰,为弥补国库空虚,同治皇帝宣布开围垦荒。此后,树木被大肆砍伐,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大自然的报复如洪水猛兽一般。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内蒙古高原流沙大举南进。
  北京被几大风沙区包围,来自不同方向的“灌沙”让首都上空常常灰黄一片。如果不堵住这个离得最近的沙源,不扼住这个风口,首都的生态环境将难以为继。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仍咬紧牙关,下定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
  塞罕坝还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人们疑虑重重。
  1961年,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刘琨临危受命,带着6位专家登上塞罕坝。
  10月,本应秋色斑斓,坝上却已刮起遮天蔽日的白毛风。他们先是在亮兵台和石庙子一带石崖下,发现被火烧过的黑黢黢的树根。反复辨认,确定是落叶松。
  塞罕坝机械林场由此成立。
  1962年,369人肩负使命,或坐车,或骑马,或徒步,豪迈上坝。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127人是刚走出校园的大中专毕业生。初来乍到,热血青年们干劲十足,两年种下***00亩落叶松。
  但没过多久,他们就被当头泼下一瓢瓢冷水:辛辛苦苦种下的幼苗一株株接连夭折,成活率还不到8%。
  不服输的塞罕坝人沉下心来,找原因、想对策。
  于是,塞罕坝人反其道而行之,首次在高寒地区取得全光育苗成功。
  19***年的春天姗姗来迟,决定塞罕坝命运的关键时刻到了。林场职工集中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连续大干3天,在516亩荒地上种满了自己精心培育的落叶松幼苗。
  5年过去了,绿色不断萌发,希望不断升腾。
  十年过去了,60多万亩树木让濯濯童山换了人间。
  但上天对塞罕坝人的考验并没有结束。1977年10月28日,天空阴沉,气温越来越低,雨越下越急,树木很快被厚厚一层冰凌包裹。瞬间,树枝断裂声铺天盖地,撕人肺腑。
  那场雨淞灾害中,20万亩林木毁于一旦,十几年心血换来的劳动成果损失惨重。
  1980年,林场又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
  面对一次次灾难,塞罕坝人没被击垮。
  凭着超常的恒心和意志,塞罕坝人仅仅用了20年,就造林96万亩,总量3.2亿多株。
  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再次拔地而起,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步伐戛然而止。
  三代人的青春和岁月,还清百年间历史欠下的生态账。
  时间走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的征程。
  塞罕坝的绿色攻坚,也向着更强的堡垒进发。
  那就是最后近9万亩石质荒山。
  “这些地方大多岩石裸露,土层只有几厘米,最大坡度达到46度,好比在青石板上种树。”林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
  塞罕坝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宣战。
  苦心人,天不负!塞罕坝人硬是啃下7.5万亩硬骨头,全部实现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
  “剩下的1.4万亩,2018年将全面完成。”林场副场长张向忠说。

  绿色接力
  三代人,55年如一日,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森林。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

  大光顶子山,海拔1940米,塞罕坝制高点。沿着石子路向上攀爬,一座五层楼高的望海楼映入眼帘。
  46岁的刘军和47岁的妻子齐淑艳11年前登上望海楼,当起防火瞭望员,就被“钉”在这里。
  “望海楼”,望的是林海,观的却是火情。每天的工作就是每15分钟拿望远镜瞭望一次火情,做好记录,不管有无情况,都要向场部电话报告。晚上,他们再轮流值守。
  简单重复的工作,坚持一天都让人心生烦躁,更何况是11年。
  驻守望海楼,注定要与孤独寂寞为伍。
  “我父亲刘海云是‘老坝上’,他一辈子就干了种树这一件事。把父辈种下的树养好、护好、看管好,这是做儿子的责任。”刘军说。
  有了林场就有了望海楼。第一代望海楼俗称马架子,土坯砌墙、草苫盖顶,是创业初期塞罕坝最常见的房子。
  没有路,从坝上到围场县城不到100公里的距离,要靠马车和牛车走上两三天,大雪封山后只能与世隔绝。
  没有医院,职工一旦生病,轻的就挺着,实在扛不住才送到县城,早年去世的“老坝上”平均寿命仅52岁。
  没有学校,职工自己当老师,“老坝上”的下一代大多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职工子女中还没出过一个大学生。
  随后,望海楼逐步改造升级,但也不过是座简易的红砖房,不通电、不通水,取暖靠烧火。
  刘军、齐淑艳一上山就住进这样的望海楼。
  最让齐淑艳感到恐怖的是雷雨天,望海楼成为“吸雷针”,闪电打出的大火球从天而降,感觉一个劲儿地往屋里钻,躲都没处躲。“我以为自己快死了。”
  见不到爸妈的儿子刘志钢也“崩溃”了。同学笑话他是没爹没妈的野孩子,志钢哭着给爸妈打电话,让他们赶紧来学校看他。正是防火紧要期,夫妻俩含着泪硬是没有答应儿子的请求。
  慢慢长大后,对父母的埋怨逐渐变成了理解。刘志钢放弃了上海的工作,回到林场做森林消防员,成为“林三代”。
  现在他们住的望海楼已升级为第四代,2013年建成,底层是办公室和起居室,拾级而上,顶层是瞭望室,楼顶还有露天瞭望台。
  塞罕坝仍有9座望海楼,其中8座由夫妻共同值守。

  绿色贡献
  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美好的前景

  北京环境交易所,塞罕坝林场18.3万吨造林碳汇正在挂牌出售。全部475吨碳汇实现交易,可获益1亿元以上。
  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平均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这是大自然回馈给塞罕坝的巨大财富。
  “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塞罕坝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林场副场长陈智卿说。
  但仅仅5年前,时任千层板分场场长的陈智卿还在为职工每个月的工资发愁:“守着那么大一片林子,却感觉有了上顿就没了下顿。”
  那是塞罕坝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段阵痛期。木材占林场全部收入的90%以上,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供应给煤矿用于巷道支护。随着各地小煤矿接连关闭退出,木材价格跌入谷底。
  痛定思痛,塞罕坝从生态文明建设大棋局中找准落子时机——
  在林场一片实施改培作业的林地上,落叶松、云杉、桦树、樟子松、油松相伴其间,高低错落,层次多样,煞是好看。
  造林施工员曾立民告诉记者:“当年人工造林时每亩按照333棵的高密度栽植落叶松,我们通过近自然管护,不断去除次树、选留好树,最终每亩保留15棵左右,再利用树下空间种上幼苗,高大的树冠能为树苗挡风抗寒,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也更强。”
  这是塞罕坝独到的“砍树经”:过去“以砍养家”,砍树是为了卖钱;现在“以砍养树”,遵循去小留大、去劣留优、去密留匀的原则,完善森林生态链,让树木长得更好。
  东边不亮西边亮。少砍树不但没有砸了塞罕坝人的饭碗,反而倒逼塞罕坝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把最擅长的育苗投入产业经营,塞罕坝人如鱼得水。几年时间,8万余亩绿化苗木基地一片嫩绿,1800余万株树苗可供商业销售,每年给林场带来近千万元收入。
  一番转变之后,塞罕坝人最终受益。目前,林场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9万多元,还有4万多元的绩效奖金。
  眼下正是塞罕坝的旅游旺季,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去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旅游者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4400万元。
  按照规划,塞罕坝完全可以承受100万人次接待量,再轻松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但塞罕坝人却做出决定:严格控制入园人数、控制入园时间、控制开发区域、控制占林面积。
  只要影响到树,影响到“绿”,眼前有大钱也不挣!塞罕坝人就是有这种“傻傻的抠劲”。
  对自己吝啬的塞罕坝人,对周边居民却格外“大方”。
  在围场县,从苗木种植到旅游开发,从手工艺品制作到发展交通运输,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搭上塞罕坝这趟绿色发展快车,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
  以现有的林木蓄积量,塞罕坝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近200万人呼吸一年。
  中国林科院评估显示,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大自然没有辜负人的努力和付出——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均沙尘天数为56.2天,如今已下降到10.1天。2016年,北京沙尘天仅有5天。
  更大的绿色奇迹,还在路上——
  到2030年,塞罕坝森林面积达到120万亩,生态功能将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林场。
  这是一条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一条开创生态文明新境界的希望之路。


松岗劳务派遣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4 08:56:43
  南山分拣员包装工深圳南山劳力派遣  市卫生局确 市老龄办关 市教委转发 市卫生局关 向世界交出 上海制作6 洋山港出入 中国国际动 打造国内领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