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大国如何用重器?

2019年02月21日397未知admin

吴一戎

姜耀东

冯守华

    

  “悟空九天揽月,蛟龙五洋捉鳖”,最近的两三年,中国科技进展迅猛。“天眼”、“墨子”、大飞机试飞、可燃冰开采……中国不断拥有了比肩国际先进,甚至引领世界风向的“国之重器”。国人因此发出感叹:“厉害了!我的国!”

  科学的不断发现和创造,让国人为之振奋,中国也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展现非凡的实力。在骄傲和自豪之后,或许需要明白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实现这些创造?我们的科技进步在世界科学领地占有怎样的位置?在迈向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国之重器”将会有怎样的作用?


崛起 世界声音惊叹中国创造

  特别是2017年,中国在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诸多领域的世界级科研成果涌现出来。

  德新社在题为《巨大跨越:中国发射首艘货运飞船》的报道中援引澳大利亚航天专家莫里斯·琼斯的话说,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进步为与中国展开空间合作的欧洲国家带来了新机会。

  对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六千米处,世界第一个下潜到地球最低点的美国海洋学家沃尔什表示,中国的深海探索正在推进人类对海洋、对地球的认知,这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对南海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稳定产气,英国广播公司对此报道说,南海蕴藏的可燃冰被认为对未来全球能源供应非常关键,而中国这一突破是漫长旅程迈出的第一步。

  2017年10月,多国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看到”了双中子星引力波事件。引力波事件发生时,全世界仅有4台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远镜成功监测到爆发天区,中国的“慧眼”望远镜是其中之一;中国架设在昆仑站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也与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一道,在预期坐标内“看到”了引力波。

  位于贵州的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首次发现脉冲星,实现中国科研又一个零的突破。欧洲航天局局长韦尔纳说:“中国空间科学项目处在科学发现的最前沿。”

  2017年12月18日,英国《自然》杂志公布其评选的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中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入选。“墨子号”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中国和奥地利科学家完成了史上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国际量子物理学泰斗、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安东·蔡林格评价说,中国在量子保密通信领域的成就“定会让爱因斯坦感到惊讶”。

  这一年,中国埃博拉疫苗获批准,可燃冰开采,“海水稻”最高亩产量达620.95公斤……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进展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有助于人类应对灾难性疾病、探索未来能源和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等世界性难题。

  在上海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李万研究员总结的2017年世界科技11大进展中,有7项与中国有关。其中量子通讯由中国独领风骚,引力波和暗物质深空探测、人工智能、5G标准制定等多个领域,中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突破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升

  短短几年,中国如何拥有了一件又一件“重器”?

  首先,什么是“大国重器”?不仅仅是指一个国家能够独立研制和创造的大型高科技装备,还有其背后的基础研发能力。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校长基思·伯尼特说:“许多最具创新性的项目都依赖与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与中国的合作让我们大开眼界。”

  根据2017年12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7年中国自然指数”,中国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总量在不断增加,由中国与国际学者合著的论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到2016年自然指数追踪的中国论文中,超过50%是由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合作完成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中国专利申请总量已为全球第一,增量占全球总增量的98%。

  中国科研投入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增长,超过经济增速。国家统计局2018年2月13日发布数据称,根据科技综合统计年快报初步测算结果,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速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较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升。201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2%,首次突破2%;2016年为2.11%,2017年进一步上升至2.12%后,已经比2012年提高了0.21个百分点。从全球来看,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对于爆发式的投入与产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一戎院士说,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史,要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就是依靠科技的突破。

  18世纪,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走进了200年的繁荣;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正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只有200年历史的美国,在几次工业革命中大力发展工业和制造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就要依靠科技发展。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科技的创新,国家现在应该说系统性的很大力量投入科技研究,中国科技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也和现在国家发展相匹配,未来国家发展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带动产业转型、社会文明。”

  吴一戎院士认为,“我们现在的总体态势慢慢追上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在很多领域紧紧跟上了国际发展前沿,但是在个别领域我们还有所不足,而有些领域取得了突破。科技的进步最能反映国家整体实力,我们在科技上的进步和领先,会让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有更多话语权。所有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一旦能够应用的时候,带来的技术将是颠覆性的。”


改变 科技的进步在改变生活

  对于科技进步的现实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姜耀东教授说,过去5到10年以来,航天工程、蛟龙号潜水、量子通讯、高铁等等科技的进步都在改变生活。“我的朋友和亲人从国外回来,都感觉国内生活比国外更加便捷,比如移动支付。更具体地解释科技与生活的关系,高铁解决了交通问题,让人们出行更加便捷;量子通讯卫星能解决信息安全问题;蛟龙号对我们周边海底资源的探测发现了可燃冰,直接解决了能源问题;原来我们只能靠美国的GPS,人家一旦关闭就用不了,现在我们有北斗卫星系统,就不受别人影响,这都实实在在地改变人民生活。”

  姜耀东教授认为,我们现在很多方面还在学习发展阶段,不完全是领先状态,特别是很多核心技术方面。“必须要有国之重器,国家才能强大。一个尖端成果,包括高技术成果,航天、通讯,会带动一批基础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华为已经在国际上拥有了竞争力,这首先是一个基础研发的问题,芯片、新材料,所有基础元素的提高,才能达到新的高度。为什么加强技术研究?基础研究搞清楚,力量雄厚了,才可能对某个行业发展,对技术应用有更好提升作用。”


如何用重器?

未来中国科研该如何前行?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未来中国科研该如何前行?国之重器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省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冯守华教授认为,科学发现和科技的进步有三个要素,一是人和队伍,第二要有工具,再有就是传承,这三个是创造知识必不可少的。所谓重器都是工具的部分,我们制造高精尖的工具才能了解宇宙、地球和海洋。“我们现在所有的科技进步都是刚刚起步,不能指望它们刚建成就发挥特别大的价值,要给科学界一个缓冲期,我们国家也要这样,不要把浑身解数都用完,要有潜伏期和培育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同样认为,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现在发展水平跟国外相比,可以分为基础性的、前瞻性的和战略性的。“潘建伟院士搞前瞻性的技术研究,这个领域领先很重要;还有一些基础性研究,我们国家的工业能力和基础,最早是前苏联构建的工业体系,现在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工业体系的时候,核心竞争在基础性上,不在大工程。高铁、水稻,包括航空航天,最核心技术是核心零部总件,比如核心元器件、核心工艺、核心材料,现代科技的比拼已经回到最最基础的核心部分,包括核心软件,其实就差这个,只要这些赶上去,整体就没有问题。”

  “我们要构建国家新的科技、实验、创新的体系,构建完整,跟世界充分地交流对接,把这个平台寻求进步和发展。科技本来是无边界无国界的,把这些打开来构建,我们就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正因如此,科技强国可以做引领和超越。所以前导性目标要看到本质是什么去发展才行。同时,我们有大国重器,更有大国的心态和定力,不去和别人比,我们要把这些事情做好。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央的一带一路,就是这个布局,要引领世界发展,要发出号召,要全国人民去努力。”李洪委员说。

新文化特派北京记者 李季 文/图


深圳观澜劳务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3 06:20:26
  西乡黄麻布天龙第三工业区深圳南山劳务外包  ***在上 本市今年9 科技系统广 本市数字电 市房地资源 出席上海合 前景诱人四 上海12个 世博家园居 工行上海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