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天一阁建造 藏书却是其3倍 测海楼:现存江南最大私人藏书楼
修葺后的测海楼 |
吴道台宅第 |
吴引孙像 |
核心提示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吴道台宅第的测海楼可谓是扬州历史上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了,也是江南(传统习惯将扬州称为江南)现存最大私人藏书楼,楼内藏书最多的时候,有24万多卷。
规模巨大
测海楼藏书是天一阁的3倍
测海楼作为吴氏宅组的一部分,与其宅第同时修建的。光绪十四年(1888)至二十四年,吴引孙任浙江省宁绍道台,还兼监督浙江海关故事,其位甚重。在此期间,他选定了今扬州市泰州路市人民医院一处地块,特聘浙江技师、工匠,甚至还在浙江巡购了一些建筑材料,来扬营建私宅与藏书楼。它以浙江营造法为基础,又糅合了扬州传统的建筑风格。梁思成先生曾来扬参观此建筑群,对其结构与规模击节称赞。
吴道台府第的测海楼规模巨大,与宁波范氏天一阁、虞山瞿氏铁琴铜剑楼、聊城杨氏海源阁齐名,测海楼因其藏书总卷数是天一阁的3倍之多,更是成了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吴道台宅第早在筹建之时,吴引孙就指示在宅地内仿宁波“天一阁”的结构建“测海楼”。百年之后,作为吴道台宅第的重要组成部分——测海楼以江南现存最大私人藏书楼“遗世而独立”。吴引孙一生酷爱书籍,当年他每购置一部书就作一记录,记下所购书的卷数、函数、购买的钱数,精心盖上“真州吴氏有福读书堂”的藏书印,还组织人将这些书统统编为一部书目,题名为《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并刻印成书。
天一阁藏书五千余部七万余卷,已经被世人称为“南国书城”,而测海楼的藏书则达8020部247759卷,其总卷数是天一阁的3倍,蔚为壮观。
神秘之屋
吴家人当年不能轻易上楼
为什么要取名“测海楼”?原来是用“以蠡测海”之反意。李商隐在《咏怀寄秘阁旧僚》诗中有“典籍以蠡测,文章若管窥”。吴引孙反其意而用之,告诫子孙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和毅力,奋发读书,积累知识,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吴引孙苦心经营的测海楼书确为吴氏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里走出了不少国家的栋梁之材:吴筠孙的孙子辈中的吴征铸,也就是吴白匋,后来成了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大学(微博)教授、著名戏剧家;吴征鉴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征铠是核工业专家、中科院院士,曾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吴征镒是著名的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测海楼是当年吴家的藏书楼,据说也是吴道台宅第最神秘的地方。因为在当年,就是吴家人也不能轻易上楼。
测海楼楼上藏书楼下读书,据说吴家孩子的学问不到一定程度,不能上楼看书,想看书只能由管家老曹从楼上用篮子往下吊,看完再吊上去。而且吴家的书只进不出。
在二楼正中位置的正梁上有一个滑轮,滑轮下方的地板则用一排木栅栏间隔开。原来,这块地板居然是可以装卸活动的。当年,如果有人想看测海楼里的书,必须先在楼下登记,然后由管理人员上楼检索,再通过滑轮将书放在一个斗子里,拆下这块活动的地板后吊到楼下。
最大鱼池
既提供幽雅环境又能防火
吴引孙将测海楼建于金鱼池后,这便产生阮元所赞天一阁“阁前略有池石,与阛阛相远,宽闲静闭中”同样的效果。这样既造成幽雅的读书环境,又能达到防火之目的。
市古建专家赵立昌介绍,测海楼有两层,上屋檐用圆木下屋檐用方木,取“天圆地方立于天地之间”之意。因全国大部分藏书楼都毁于火,古建筑物本身和周围附属设施都取灭火之意。整座建筑为六开间。楼前金鱼池由矩形花岗石砌成,长方形,四周置镶花铁栏杆,池水与宅外古运河水相通,所以是活水。鱼池之大,为扬州之最。
测海楼分上下两层,砖木结构,方位座北朝南,整个地基高出地面约50-80厘米,东西二山墙较厚.其厚度为二砖横列。屋脊为造型别致的花脊,此为扬州仅见,南北屋顶下各有六斗拱及若干雀替。下层五大间,中一间较大。两侧四间,南北深度为9米余,东西每间深度为4米余,每间面积为38平方米,下层中间一间东侧设过道,通北边的楼梯。下层面南为玻璃隔扇,中央一间为八扇,左右四间原亦为隔扇,今不存。北部中央有宽大的后门,直至楼梯间。楼上面南、面北处均为玻璃窗格一排到头,中无间隔。楼上的五间又各分为南北两小间,中央一间的北部为楼梯口。
藏书楼的每一间均有顶板、地板、靠墙板。这使得藏书不易受潮,不易霉蚀。南北玻璃窗格可保证藏书室处于良好的通风状况,并保证该书时有充足的光线。
通讯员 扬档轩 记者 姜涛
坪山劳务派遣